《隆阳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索引号
01525685-0/20230731-00006
发文机构
隆阳区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策解读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3-07-31

一、背景依据

根据《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云南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保山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保政办发〔2022〕70号),结合隆阳实际,制定了《隆阳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形势。对“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的发展成就进行回顾并指出民政事业存在民政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民政工作薄弱、信息化建设缓慢、社会救助发展不平衡、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第二部分 “十四五”时期隆阳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提出我们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履行民政职责,突出全局站位、协同作战、精准施策、共建共治,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创一流,努力在全面推进民政工作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促发展、坚持补短强弱抓提升、坚持协同联动五个方面。发展目标提出坚持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定位,坚持以不断满足民政对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目标,推动民政相关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民政领域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健全,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有效,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队伍的规模、效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层综合服务设施覆盖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育幼扶弱等服务走上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道路,社会事务、区划地名管理科学有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提高,隆阳民政事业现代化征程实现顺利开局。

第三部分 “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面对我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挑战,面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强化民生保障、深化城乡社区治理、推进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机遇,聚焦区委区政府委战略部署,对标隆阳民政事业发展目标,应重点完成九项主要工作任务。

第四部分 “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明确了“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殡葬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会福利能力提升工程、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民政服务体系工程”等6大类工程,设9个专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法治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才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五项保障措施重点进行整体设计,分项阐述。

三、主要指标

《隆阳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立足隆阳区民政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24个主要指标,分别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社会事务等方面对“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做了量化,设定了到2025年各项工作的目标值,为“十四五”期间的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特色亮点

一是政治站位高。《隆阳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以推动民政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切实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切实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全面提升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努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聚焦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隆阳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围绕民政体系构建新格局,聚焦民政中心工作,共设置了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殡葬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会福利能力提升工程、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智慧民政服务体系工程等五大类工程,通过专栏形式设定工作标准、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突出民生兜底保障职能。《隆阳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始终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突出社会民生兜底保障职能,坚持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出发,聚焦民之所盼,找准民政事业发展的着力点,更好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能力,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