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头寨一景
“全国劳动模范”杨德良
入户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王头寨党总支引进的苗木基地
王头寨文化广场一景
土地流转为壮大集体经济寻到新路子
“美丽乡村”王头寨
●从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庄稼汉到“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他只用了五年时间!把一个村穷人穷集体穷环境差的“空壳村”变成了今日村富人和集体强生态美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他只用了七年时间!这就是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杨德良创造的“王头寨速度”……
“我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能够当到一个行政村支部书记,这是想不到的事。这次我被评为全国劳模,更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我发自内心感谢党,感谢各级政府,感谢有关部门的培养和关心帮助。这份光荣属于王头寨与我共同奋斗的每一位父老乡亲。感谢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今后我要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尽心尽责,把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到底!”12月8日,在暖阳高照的隆阳区蒲缥镇王头寨社区为民服务大厅,正在向乡亲们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全国劳模、王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德良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外人看来,不苟言笑、胳膞粗壮、只读了三年小学的杨德良就是个丢在人堆里不为人识的普通庄稼汉。然而,就是这个满手老茧的“大老粗”,在这短短十年间,用他的甘心奉献和勇于担当让昔日冷清穷困的王头寨变成了山清水秀和谐满院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保山6个4A级美丽乡村之一。这十年间,杨德良不仅让王头寨彻底告别了“空壳村”,还在带动一方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中,实现了把王头寨打造成“美丽乡村”的梦想,兑现了当初对乡亲们的承诺。
记者问杨德良,王头寨这十年间巨大改变的秘诀是什么?今年50岁的杨德良回答干脆利落,这都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雷厉风行是他的做事风格”
30多年前,只读了三年小学的杨德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毅然放下笔杆拿起了锄头,稍大一点便出外打工谋生。王头寨是杨德良的家乡,全村1088户4256人,虽然在坝子,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主干道及村内道路为土路,许多道路狭窄拥挤、低洼不平,交通不畅;没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相对完善的文化、体育设施。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田耕作和外出打工,群众生活困难。出外打工先富起来的杨德良看到这一现象,立志“要让百姓在家门口致富”。
2010年,他首次担任王头寨自然村小组长时,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杨德良说干就干!他带着村民代表到糖厂争取到两万元资金,在隆阳区委领导调研时又争取到三万元,将王头寨小组运输甘蔗的主要干道修建好,路修完共花费了十多万元,剩余的五万多元都是杨德良自掏腰包垫付的,因为“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担任了一个多月小组长的他,在2010年换届选举中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被选为了村主任。当上村主任的他想到如今就不只是为了小组做事,更要为了全村做事了。
说到做事,用“雷厉风行”四个字来形容杨德良是再适合不过了。才当上主任三天的他,了解完村委会的情况后就坐不住了。他发现村上竟然一块钱的经费都没有,每月的伙食靠的是每个村干部每人凑20斤粮食、50块钱来维持,村里的米是泛黄的老米,锅碗瓢盆也是漏的漏、破的破,看着都觉得心酸。于是,杨德良马上带着几个村干部找到他做生意的老朋友们,东拼西凑要到了6000元的伙食费,第二天杨德良自掏腰包请来了几个做工匠的朋友收拾厨房、打灶填地并买了新的锅碗瓢盆和200斤新大米,朋友们都不解地问他“你这究竟是图个啥呢?”
杨德良不理会这些废话。他说,党和群众信任我,让我领着大伙干,这比啥都值钱。他到处跑项目、想主意,就是想尽快改变家乡的面貌。
万事开头难。2011年10月,杨德良招商引资保山林佳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入驻王头寨社区,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流转土地1400亩。群众通过这三种土地流转方式参与保山林佳园林公司经营,实现利润共赢。一是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公司,收取租金400元至600元/年,个人到公司打工;二是公司无偿提供种苗、农药、化肥让农户自行种植,每亩种植400棵,每棵10元/年,每年农户可收益保底价4000元;三是公司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农户提供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入股,双方合作种植绿化苗木,待苗木达到销售标准后,再由公司统一回收,统一销售。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1068亩,山林12600亩,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出租580亩,入股绿化公司530亩。
在这一发展模式的带动影响下,杨德良凭借着王头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再下一城。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保山客商投资600万元建设保山福瑞驾校、福建客商投资2000万元建设万头养猪场,有效拉动消费,吸收本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并围绕蒲缥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目标,社区计划培养农家小店15家,现已动工5家;同时与云南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规划种植酿酒葡萄庄园,发展融“吃、住、看、玩”为一体的农家庄园旅游,配套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无公害畜禽养殖,全力打造“蒲缥十八碗”特色佳肴,到2019年底,社区村民依靠土地出租、到公司打工、公司入股分红以及从事第三产业实现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15788元。
“公派正直就是他的制胜法宝”
杨德良在王头寨实施“支部+公司+基地+农户”这一发展模式的成功,让王头寨党总支彻底告别了“空壳村”。乡亲们还在杨德良带领下开始种植林木和水果共同发展致富,走上了“离土不离乡,发展奔小康”的道路。
2013年3月,杨德良在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王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并继续担任王头寨小组组长。“我文化水平低,不善于说说写写,但在农村,最重要的还是为老百姓做实事。”朴实的杨德良当天这样对乡亲们说。由于他兼任着村民小组长、党总支书记和主任,担子重,镇政府考虑为他减减负,让组上重新考虑一个小组长,可村民代表们就不同意,再选组长时依旧全票通过选了他。他从不拉票,平时干工作讲原则不讲私情。可选举时,群众不记恨他,干部、党员、村民们都要让他上。
耿直实诚的杨德良也没让大伙失望。在各级党委的培养和帮助下,党龄不长的他凭着热心为民服务的一腔热血,统筹考虑全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保三大要素,依托村内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突出“山、坝”结合的特点,坚持以走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的路子,从村容村貌整治、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群众增收三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中,杨德良带着社区“三委”干部、组长、委员们在市、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干起了文化广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燕窝水库扩建工程,村外主干道硬化及亮化工程、荷花池建设、居民房屋改造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八大民生项目。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增收。他通过发展种植业,加大种植绿化苗木、酿酒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服务业,围绕“蒲缥商贸旅游小镇”建设目标推广无公害食品,打造葡萄庄园经济、发展一体化农家乐;通过把农户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给园林公司,加大土地流转收入。
“看一个基层党组织有多大的能耐,那就要看这群党员干部是不是真心实意俯下身来为群众做实事,这是衡量一个党组织是否坚稳的重要标尺。王头寨党总支为什么得到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就是他们是真心实意为群众为家乡服务的!”在王头寨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前,蒲缥镇相关负责人这样评说王头寨的变迁。
“这些年我退休回乡后,亲眼看着王头寨在杨德良带领下从无人问津的贫穷村落变成如今干净整洁富裕美丽的新模样,就是打心眼里佩服杨德良!公派正直就是他的制胜法宝。”家住王头寨和杨德良同为邻居的辛文光老人则这样评说杨德良。
今年69岁的辛文光告诉记者,村里的群众工作是难做,但在杨德良手里就好做,因为他行的端、走得正,群众挑不出毛病来,他说的话就硬!
所以,在建立美丽乡村过程中,不管是拆到谁家的墙、碰到谁家的土,就算没有补助,群众却都能理解,因为杨德良总是以身作则,没人不服他。说到这个,辛文光对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为了加快村庄道路建设,杨德良带着工程队连夜加班,到第二天有个村民来找杨德良说,昨夜施工时挖到了他家的祖坟,虽然只是一个小土包,可年年都还供着。听到这个,杨德良马上到现场落实,发现事情是真的。杨德良想了想说“挖到祖坟,作为情理,给予500元补助,你们把坟搬到山上去吧,别在路边影响乡村建设”。经过协调最终补助给这家1000元。其他村民坟地在路边还在犹豫迁不迁的群众,知道这事后都自行将坟地迁了。
“别人几万都迁不了的坟,你一千就做到了,实在了不起!”事后很多人都为杨德良舍小家为大家的义举竖起大拇指。“这就是杨德良的组织力和号召力。”辛文光说。
如今的王头寨,村民住宅粉墙黛瓦,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田野稻浪翻腾,村外山环路、路环水,果园里五彩斑斓,池塘里荷花竞放,形成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水中的美丽画卷。2018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
“向5A 级美丽乡村挺进”
在市、区总工会的领导下,2015年,王头寨率先成立社区工会联合会,已发展会员607人。农村红白喜事、儿女考取大学、会员生活困难,社区工会都统一安排慰问,外出民工能够加入工会成为具有重要荣誉的面子工程。社区村民找到了自己的“村民之家”,村“两委”找到了服务农民工的“金钥匙”,工会组织成为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的重要手段。
收入提高了,乡村美丽了,健康文明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治理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王头寨社区党总支在杨德良带领下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农民工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工会会员,通过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引领各方面人士遵规守纪、移风易俗、邻里和睦。于是王头寨社区委员会制定了16条《村规民约》,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自然村寨的村规民约,用制度规范约束村民言行举止,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月对每家每户进行环境卫生量化评比,村级配备保洁员对日常工作进行监督。
实现乡村振兴,仅凭人治富不长久,只有重视法治才能长治久安,只有不断提升村民素养,人民才能过上体面生活。村“两委”还以自然村为单位,配备音响设备和农村小喇叭,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律法规、卫生健康常识、村规民约和乡村振兴措施,让村民了解知晓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断增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生活为重点,不断提升村民素养,以“自强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鼓励村民奋发图强,并对村民在遵纪守法、家庭和睦、社会公德、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夫妻”“最美婆媳”评比活动;成立4支业余文艺队、舞蹈队,整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村书屋,配备体育器材,定期开展刺绣、棋牌、歌舞等群体性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如今,杨德良已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党总支书记”“云南省总工会委员”“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杨德良认为,这些肯定和鼓励是王头寨乡亲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更愿意将自己的发展经验和感受和其他的村干部共同分享,带领更多村寨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乡村,引进外部资源,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杨德良告诉记者,他的下一个目标,向5A级美丽乡村挺进。
本报记者 周向东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