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麻乡老南村赶着黄牛奔小康
- 索引号
- 01525768-5-17_F/2018-0930008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丙麻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8-09-30
丙麻乡老南村赶着黄牛奔小康
隆阳区丙麻乡老南村,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汉族、白族、彝族混居的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56户634人,10年前老南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2000多元,2017年还有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215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难村”。2016年在挂包帮单位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佤山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支部保质量,合作社保技术,产业保规模,党员群众保生产,帮助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稳定增收。
坚持因户施策,实现贫困群众家家能有牛
养牛效益好、见效快、收入稳定,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但一些贫困户因为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还没能把牛养起来。对此,老南村探索出贫困户饲养母牛的“四种模式”,帮助群众走养牛致富之路。一是对能贷款能养牛的贫困户,对符合征信条件,能养牛、会养牛的贫困户全部给予贷款和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并帮助建棚舍、建窖池,引导种植青贮玉米,鼓励群众自繁自育自养,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二是对能贷款不能养的贫困户,利用贷款和产业扶贫资金购牛,通过合作社合养方式养牛。三是对能养不能贷款的贫困户,通过协调合作社以“寄养”的方式,将能繁母牛放给贫困户养殖。四是对既不能养又不能贷款的贫困户,由村统一帮助协调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统一购牛,由合作社养殖,贫困户享受分红。目前,全村养殖能繁母牛680头,人均养牛1.07头。
密切利益联结,引领贫困群众都能增收入
通过“去繁减负”简化程序,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党建促脱贫良性循环。一是与合作社联结。引导贫困户加入养牛合作社,通过统一购牛、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实现一份入股三份收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财政扶持资金入股到佤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年利率11%保底返利给贫困户,每户贫困户每年可以从佤山合作社拿到红利880元。佤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定价向农户收购青贮饲料原料,其中,全株玉米310元/吨、甘蔗300元/吨、皇竹草140元/吨。每年需要料1580吨,以全株玉米为例,以310元/吨收购,一亩可收5吨,亩产值1550元,农民比传统收包谷卖增收500—700元,全村增收80万左右,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二是与贫困家庭联结。合作社将能繁母牛寄养给贫困户,合作社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场0.5元的价格回收犊牛。产生的收益贫困户占80%,合作社占20%。若按一户寄养一头能繁母牛,所产犊牛养到500斤时出售,每头售价7250元计算,每户贫困户可以收益5800元。三是与村集体联结。老南村每年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9.2万元,其中,每年按1.5元/立方米标准水收取各户水费,全年收费可达1.2万元;每年收取金塘子养殖场产地折旧费 3万元;入股隆阳区佤山养殖专业合作社30万元,每年返利收入3万元;入股裕农合作社20万元,每年返利收入2万元。真正将党建合力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中,解决了丙麻肉牛养殖“小、弱、散”,市场难把握,收入难增加的老大难问题,做到了以党建凝聚人心、以党建带动发展、以党建促进脱贫。
完善配套服务,帮助贫困群众都能养好牛
一是强化合作带动。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群众。丙麻乡积极培育种养殖合作社,引领黄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二是强化品牌建设。以打造绿色有机牛肉产品为核心,推出烤干巴,晒干巴,牛乎等网络热销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扶持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牛舍1440平方米、青储池1200立方米。免费提供青贮玉米种子,引导贫困群众为养而种,种植青贮玉米500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户饲养的所有基础母牛办理了养殖保险,解除贫困户后顾之忧。四是强化技术指导。以肉牛繁育、母犊分离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大养殖户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服务网络,全乡黄牛冷配率达到100%,母牛繁殖率提高到9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实现100%。五是强化养牛效益可持续。合理利用项目资金,推行资金变基金,即将项目资金作为扶贫基金,分配给贫困户使用三年,然后收回再分配,实现滚动使用。倡导贫困户将项目资金、贷款、分红收益等都用于购买母牛,发展养牛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