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传承一种精神 幸福一方百姓
- 索引号
- 01525767-7-11_B/2017-1209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7-12-05
——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别人看金山银山,我们看绿水青山”。西邑乡真峰村护林员杨光明十分自豪的告诉我们。
距乡政府驻地17公里,有一个居住着445户人家的小村庄,名为真峰村。村内国土面积6.43平方公里,有耕地2536亩,林地面积4931.4亩,森林覆盖率达51.12%,位居全乡第一。下辖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537人。党支部下设党小组6个,有党员43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乡党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高认识、更高标准、过硬举措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青山常在、空气常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真峰”精神凝聚力量
冬天清晨的真峰,尽管冷得让你直打哆嗦,但从骨子里透出的“清醒”感却让你倍加“精神”!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松树油脂清香的味道,很是舒适。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支书杨学荣喜出望外,我们全村人都有一种“以场为家,以林为业”的情怀,“爱林护林”的“真峰”精神犹如星星之火撒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何为“真峰”精神?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全国自强劳模杨廷相身上的那种大山般宽厚坚韧的伟大精神,他以窝棚为家,以树林为伴,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绿化荒山,用他钢铁般的意志造就出今天郁郁葱葱的千亩林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传奇。真峰村党支部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从2013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到2015年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现在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在锲而不舍、源源不断地向真峰人传递劳模身上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为后代人守育山林的伟大精神力量,感召无数后来人学先进,找差距,补短板,比作为。村民们纷纷向组织靠拢,年年都有新鲜血液加入组织。今年,有5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人新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1人发展为党员,1人转正。党员人数持续增加,支部核心堡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党建引领群众幸福
“20年时间,1.5吨树苗变成了6.6万株大树,让3000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沉甸甸的‘果实’来之不易,这多亏了乡党委的指导,乡干部的支持与村民们的自觉行动。”真峰村村民告诉我们,西邑乡党委在抓森林资源培育的同时,十分重视森林植被保护。不仅按期组织护林员培训,努力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并且通过科学编制村规民约,强化巡逻监督,严厉打击林地资源破坏行为;按照封造结合、造管并举的方针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有力保护了森林资源。
“2017年1月3日,早上8点17分,有农户到林子捡拾松毛,罚款100元”。这是杨光明的工作日记。据了解,真峰村村规明约明确规定,不得携带明火进山,不得焚烧地埂,上坟不烧纸、不烧香。另外,对于毁坏山林者,也加大了惩罚力度。凡是在林区放养牛/羊,按100元/头(只)进行罚款;砍伐树木,按5元/寸进行惩处;封山育林期到林区捡拾树枝,一律按100元/次进行处罚。同时收得的罚款按照3:1:1的比例分别奖励给护林员(监督群众)、调解员、户主,变单一政府监督为立体多维监督,变支部单兵作战为群众积极参与。从1993年至今,真峰村从未发生过1起火灾事故。
20年过去了,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大家都心里都明白,山绿了,对当地群众、对环境带来的好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故事说得清讲得明的。
绿化荒山深得民心
“20多年前,真峰村可谓是‘四山红’,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护林员杨光明回忆起过去,十分感慨。
儿子杨传应接过话来:“小时候,生活很艰苦!常常是吃不好、穿不暖。那个时候,山光秃秃的看不到一草一木,父亲要下地劳动,我只能在下午3点半放学时候约起‘小伴儿’走三个多小时的路到紧挨着的昌宁油榨房水库对面的山背柴草,几乎是天天去。哪天如果下雨,去不了了,就没有办法生火做饭,取暖照明。后来党和国家给我们种了树,全村人都开心得不得了,大伙都知道,只要种好了树,3至4年后就能自产自销,再也不用去背柴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杨传应内心对绿化荒山的渴求至今不减,眼睛里仍然闪烁着光芒。谈话中,我们了解到,杨传应这个名字是父亲杨光明起的,寓意传承。他希望儿子能将这种对林子的情愫铭刻进血液里,将这种“爱林护林”的“真峰”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已经60岁的杨光明,除了偶尔坐骨神经疼的厉害,他依然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身体硬朗。他和20年前一样,热爱这份事业,喜欢和林子、大山在一起,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巡护山林,除了吃饭,没有离开过山林半步。他说:“刚来守护山林的时候,这些苗木很小,现在都有10多米高了,这千亩林海,我一定得为群众‘守住了’”!20年间,杨光明穿坏的雨鞋数量不下40双。因为没有御寒的护林服,到了寒冷的冬季,杨光明只能穿了一件再添一件。也曾想过向组织提要求,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不见了,因为他觉得共产党给我们送来了树苗,使我们分得了田地,孩子在学校能够吃到免费的早餐,拥有那么多,就不能再给党添加麻烦。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3000亩林地走了20年。
像杨光明这样的“爱林护林”者,西邑乡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是农村党员,有的是村组干部,但更多的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他们或许和护林员比起来不够专业,但是对山林守护的赤诚和对大山的敬意是一样的,大家聚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团结一致,携手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西邑乡 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