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西邑乡“五个点”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

索引号
01525767-7-17_F/2017-0703005
发文机构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7-02-26

西邑乡属省级贫困乡,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205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人口15408户54743人,其中,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47户13215人,贫困发生率达24.44%。近年来,西邑乡党委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统揽,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严在日常、抓在经常的工作要求,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扶贫一线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以党建带扶贫,以脱贫促党建,实现了党建扶贫双推进。2016年,全乡脱贫317户1007人,贫困发生率从32.26%下降到24.44%。

一、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点

(一)搭建临时支部,确保党建引领。为做好扶贫工作,特别是面对群众不愿搬、不敢搬的困境,乡党委及时成立永信易地扶贫搬迁临时党支部,由驻点的副乡长担任支部书记,专门抽调了一名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副书记,带头搬迁党员任支部委员,支部共有党员7人,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在政策宣传上,要求党员做到带头宣传政策、带头指导群众、带头化解矛盾,带头维护稳定,先后组织入户宣传动员1500余次,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开好“两个会”,即临时党支部会议和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例会,定期分析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问首办、限时办结。

(二)明确任务包保,确保责任到人。为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真正实现“不掉一户、不漏一人,人人有帮扶、户户有干部”的帮扶目标,结合全乡贫困实际,实行包保责任制,将21个村(社区)分为3个片区12个小组,书记、乡长、主席分别包保到片,其他领导班子包保到村,一般干部包保到组到人,确保了搬迁任务的落实,各挂村领导干部即是政策宣传员、搬迁服务员,又是民情信息员、矛盾调解员。截至2月28日,永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成安置房287套,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占94.68%,完成投资9700余万元,有望年内实现搬迁入住。整改中,已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协议》318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协议》315份,签订《房屋产权共有协议》315份,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搬新拆旧协议》237份,调处解决矛盾纠纷43起。

(三)激励党员带头,确保群众参与。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努力把易地扶贫搬迁做成美丽乡村。一是筑“堡垒”。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党员教育管理与项目推进相结合,先后开展“亮明身份、公开承诺、示范带头”等活动,强化党员意识,推动履职尽责。2016年以来,乡党委先后召开20余次支部会议、30余次党员会议,主要领导带头讲党课,不断提高党员的“四个意识”,打造一支以党员队伍为骨干的精准扶贫“主力军”;二是做“先锋”。以1:260的比例制作永信安置点沙盘模型、8栋安置样板房,全天候对外开放,组织党员代表到安置点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新家”的舒适感,坚定搬迁信心,读懂弄通政策,做发展的明白人,率先带头搬迁。三是钉“钉子”。组织党员代表入户宣传发动、解说政策,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度和获得感,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2016年,先后在乌马村洗马塘小组召开党员会议32次、户长会议28次,做实群众工作,实现了洗马塘整村30户整体搬迁。

二、突出群众主体这个根本点

一是户型再优化。坚持住房建设“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红线,即:安置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最大户型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1万元。为此,根据家庭人口先确定户型和面积,然后采用“打二建一”“打三建一”的方式建房,坚决防止因搬迁而举债,因建房致贫返贫、难以脱贫。二是价格自己谈。在建房过程中,由临时党支部推选3至5名搬迁代表组成建房理事会,组织群众与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洽谈建房价格,以“党支部+理事会+施工队+搬迁户”的方式统规联建,降低建房成本,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三是群众参与建。在建设过程中,建房理事会广泛号召懂建筑、有技术的搬迁户参与建房,便于对房屋质量随时监督,建群众放心的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有26户群众参与了一期建房,既保证了安置房的工期进度,又达到了增加群众务工收入的目的。

三、注重农户增收这个落脚点

一是以房养人。依托安置点位于集镇的优势,做好商铺分红和摊位收益这两篇文章,让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目前,二期“多层”安置房的41户农户,每户可获赠12㎡商铺的股份,由管委会统一承租,集中经营,然后按股分红,有望实现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一期“多层”安置房的33户农户,可获赠2㎡摊位1个,用于自助经营或出租,让搬迁群众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以业养人。重点抓好烤烟、蚕桑、生猪、核桃、烟后蔬菜种植五大产业,围绕“万亩烟”“万亩桑”“万头猪”“万亩果”“万亩菜”的产业规划和发展定位,力争实现“山上有林果、田间有作物、家里有畜牧,确保户户能增收,人人能致富”的目标。2016年,共带动518户贫困户种植烤烟,户均增收19175元;272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达12775元;284户农户养殖生猪1700余头,户均增收14600元;3840户贫困户种植核桃,户均增收4160元;615户贫困户种植烟后蔬菜,户均增收6000元。三是以地养人。以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探索成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变成增收资产,2016年共流转土地2500余亩,让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报酬两份收入。

四、打牢技能培训这个富农点

集中开展“三个一”,即每人每年1次培训,每人每年1次就业机会,力争每户实现1人就业。一是分类培训,各展所长。以“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稳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为着力点,以“每户都有一名产业工人或技能人才”为目标,围绕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实际,实施分类技能提升培训。2016年共培育养猪能手759户1115人、职业化烟农3772户3772人、种桑养蚕能手48户168人、核桃初加工技术工人83户121人。二是灵活培训,长短互补。实行“职业教育+短期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即:依托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输送一批产业工人到工贸园区开展纺纱运转操作、电子产品加工、服装剪裁缝制等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共培训学员1897户2140人,2017年计划输出劳动力7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0人;三是按需培训,创业增收。组织开展培训意向调查,全面摸清西邑劳动力结构及就业意愿,结合贫困户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和生产生活实际确定培训工种,依托区人社局、工会、妇联等培训平台,积极动员贫困户参与培训。2016年,共开展各类培训27场次,参与人数达3805人,全乡贫困人口中有5640人就业,实现每户1人就业的有1985户,达到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技能的目标。

五、做实产业扶贫这个增收点

(一)打造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以“党建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即:依托显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生猪养殖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改良品种、养殖技术、饲料供应及防疫等技术服务,并以“猪联网”拓宽生猪交易渠道。2016年,生猪线上交易数达16240余头,交易额达2763万余元;依托信邑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搭建烤烟种植平台,培育职业烟农,并积极探索烟后作物栽培和冬季农作物种植技术。目前,全乡结合“种”和“养”共成立合作社45个,社员达8487户,逐步引导农民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道路。(二)创新产业发展合作模式。2016年,乡党委与勤丰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生猪养殖,推出了“母猪寄养、仔猪赊养、仔猪托养”三个菜单,群众根据实际进行点单,合作社派单。目前,母猪寄养109户327头,仔猪赊养175户3150头。(三)实现产业分红持续发展。依托方平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1500头能繁母猪股份制养殖场,按照“合作社+公司+安置点搬迁户”的模式,将政策补助资金760万元量化为搬迁群众股金,年底将当年净收益提取公积金后的49%返利分红给搬迁户。目前,永信集镇股份合作养殖场扶贫分红模式受益群众249户,根据当前市价测算,户均可分红11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