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以“三路”布局脱贫攻坚
- 索引号
- 01525767-7-17_F/2017-0703004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7-02-24
西邑乡属省级贫困乡,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辖21个村、87个自然村、205个村民小组,有省级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5个。2016年末人口15408户54743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47户13215人,贫困发生率达24.44%。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西邑乡党委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统揽,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乡党委下设16个党总支,68个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2011人。按照严在日常,抓在经常的工作要求,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以党建带扶贫,以脱贫促党建,实现了党建扶贫双推进。
一是支部引路,挪“穷窝”。为做好扶贫工作,特别是面对群众不愿搬、不敢搬的困境,乡党委及时成立永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由驻点的副乡长担任支部书记,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副书记、带头搬迁党员户任党支部委员,实行包保责任制,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截至2月28日,永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成安置房287套,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占94.68%,完成投资9700余万元,有望年内实现搬迁入住。一是户型再优化。坚持住房建设“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红线,即:安置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最大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自筹资金户均不超过1万元,根据家庭人口确定户型和面积,采用“打二建一”“打三建一”的方式建房,坚决防止因搬迁而举债,因建房致贫返贫、难以脱贫。二是价格自己谈。在建房过程中,由临时党支部推选3至5名搬迁代表组成建房理事会,以“党支部+理事会+施工队+搬迁户”的方式统规联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体性,由建房理事会组织群众与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洽谈建房价格,降低建房成本,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三是群众参与建。在建设过程中,建房理事会广泛号召懂建筑、有技术的搬迁户参与建房,对房屋质量随时监督,有26户群众参与了一期建房,既可保证安置房的工期进度,又能达到增加群众务工收入的目的。
二是党员带路,换“穷貌”。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一是筑“堡垒”。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党员教育管理与项目推进相结合,先后开展“亮明身份、公开承诺、示范带头”等活动,强化党员意识,推动履职尽责。2016年以来,先后召开20余次支部会议、30余次党员会议让广大党员知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意义及流程,不断提高党员的“四个意识”,打造一支以党员队伍为骨干的精准扶贫“主力军”;二是做“先锋”。以1:260的比例制作永信安置点沙盘模型、8栋安置样板房,全天候对外开放,组织党员到安置点实地参观,眼见为实,亲身体验“新家”的舒适感,坚定党员搬迁的信心,鼓励党员带头实施搬迁。三是钉“钉子”。组织党员进村入户宣传发动、解说政策,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度和获得感,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2016年,先后在乌马村洗马塘小组召开党员会议32次,户长会议28次,实现了洗马塘整村30户整体搬迁。
三是产业铺路,拔“穷根”。一是以房养人。结合集镇优势,做好商铺分红和摊位收益的文章,将每栋多层安置房的商铺量化为该栋搬迁户永久性股份,统一承租,集中经营,按股分红。二期“多层”安置房的41户农户,每户可获赠12㎡商铺的股份,有望实现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一期“多层”安置房的33户农户,可获赠2㎡摊位1个,用于自助经营或出租,让搬迁群众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以业养人。重点抓好五大主导产业。即“万头猪”:加大对显会、方平2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和永信集镇股份合作养殖场建设,其中永信集镇股份合作养殖场扶贫分红模式受益群众249户,户均分红1176元;“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分红模式受益群众284户,户均增收14600元;“万亩烟”:通过土地流转、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职业烟农,实现户均种植10亩以上,规模种植、规范管理、提质增效。2016年带动贫困户518户,户均增收19175元;“万亩桑”:结合西邑“隆阳区蚕桑第一乡”的资源优势,瞄准蚕桑这片“金叶子”,通过打造八鸭塘万亩蚕桑基地,采取土地流转、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发展10—20亩的家庭农场式蚕桑产业单元。同时引进林玉航宇有限公司,开发桑系产品,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模式,即:“一线种桑养蚕”、“二线产品研发”、“三线旅游文化”,目前,带动272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达12775元;“万亩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核桃抚育、管护、扶壮项目,对16.8万亩核桃进行有效管理,目前挂果4万亩,全乡3840户贫困户户均种植2.6亩,户均增收4160元;“万亩菜”:大力推广烟后蔬菜种植,发展高海拔田地蔬菜种植产业,受益贫困户达615户,户均增收6000元。三是以地养人。以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探索成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变成增收资产,2016年,共流转土地2500余亩,让群众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报酬两份收入。四是以人养人,有序转移闲置劳动力。集中开展“三个一”,即每人每年1次培训,每人每年1次就业机会,力争每户实现1人就业。2016年,共开展培训27场次,参与人数达3805人,全乡贫困人口中有5640人就业,实现每户1人就业的有1985户,做到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技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