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聚人心 党建促发展
- 索引号
- 01525767-7-06_A/2017-0703004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7-02-12
——方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亮点材料
隆阳区方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生猪养殖、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于2009年5月,社员121户,入股资金337.58万元。2016年末,合作社资产总额达1762万元,固定资产520万元。2016年实现经营性收入6486万元,盈余180万元,盈余二次返利给社员82万元,剩余盈余分配37万元。2013年9月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正部级)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2012年6月20日,经西邑乡党委批准,成立了隆阳区方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9名,预备党员1名,发展对象2名。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个人到组织,将风险降低
为解决好“产前缺信息、产中缺技术、产后缺销路、加工缺资金、效益不理想、生猪产销矛盾突出、抵御市场风险弱”的问题;经乡党委批准成立了方平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实行支部书记联系支部委员,支部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社员代表;理事长联系副理事长、监事长,副理事长、监事长联系社员代表;社员代表联系农户的管理组织体系,由社员代表负责将党支部、合作社的决议、决定及时传达到农户,为农户提供服务,并将农户的意见、建议和片区重大情况等及时报告党支部、合作社,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完善的组织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把方向、聚人心、促发展”和合作社“供信息、传技术、拓销路”的优势作用,发展壮大了合作社,降低和规避了市场风险,有效增强了合作社的影响力、竞争力。
自发到自觉,将人心聚齐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大事共商,凡是合作社重大事项、经营决策、人事任免等,都先召开支委会或党员大会进行商议,然后根据商议结果,提交合作社会议研究决定,保证了科学民主决策;实行党员“双重学习、双重教育、双重管理、双重提高”模式,积极邀请组织关系未转入的社员党员、社员代表、农户代表参加支部活动,充分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建议;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 “不空喊口号、不脱离生产经营、结合职工生活实际”,由室内走向室外,把学习地点与生猪养殖现场、田间地头相结合,把学习活动主题与“养殖心得、专业技术交流、市场前景分析”相结合,2013年6月份,组织全体党员、职工到施甸大亮山善洲林场进行党性教育;支持党员先富起来,发挥党员“带头”、“带领”致富作用;每年安排10万元党建专项经费,定期对困难、生病职工、家属进行慰问,每年春节前夕按每户不低于300元实物的标准对职工家属进行慰问。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和维护党员、职工合法权益,汇聚起了推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将农户增收致富转为行动自觉,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
分散到集中,将品牌提升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合作社与社员、农户签订合同,负责提供统一的改良品种、养殖技术、饲料供应、防疫等技术服务,并垫支仔猪、精饲料款,社员、农户饲养的肥猪由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销售,盈余按交售额和社员股金比例返还给社员。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适应了市场化发展的新要求,提高了养殖、销售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保障了养殖户的核心利益,提升了品牌效应,促进了全乡辖区生猪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单兵到规模,将效益提高
合作社成立之初,入社农户仅36户,发展缓慢,效益不高。自2012年党支部成立后,在党员的带动下,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入社农户成倍增长,不仅实现了合作社的规模化、跨越式发展,也大幅提高了效益,增加了农户收入。201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助力扶贫,合作社主动招商引资,引进云南省西南集团,在西邑下坝石水牛洼子建设养殖规模为1200头能繁母猪的现代化养猪场,对部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给资金、给技术、给销路,为永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户持续发展提供出路。为全乡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6年末,合作社社员121户,年出栏肥猪28000头,实现产值6486万元,户均实现收入1.5万元;带动全乡2170户农户养殖生猪1.6万头,人均实现养猪纯收入800余元。合作社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回报反哺社会。2014年出资30万元修复了永信集镇至西邑社区的部分道路,全长800米;为乌马村小学教学楼捐资6万元;为窝角村、下坝社区道路建设捐资1.5万元;2015年春节为西邑乡敬老院捐资5000元;2016年慰问困难老党员10人,发放慰问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