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 索引号
- 01525767-7-17_F/2016-1213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12-13
西邑乡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2016年12月7日)
尊敬的市委督查组领导:
根据要求,现将西邑乡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西邑乡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乡,有省级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69户16179人。建有永信集镇、老吴寨两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已确定搬迁农户41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9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建成安置房75栋,一层完工203栋。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项目补助资金430.35万元(标准为建档立卡户1.05万元/户,非建档立卡户1.5万元/户)。
(二)危改工作开展情况。2016年,区级下达西邑乡危改任务61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8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320户,涉及21个村(社区)截至目前,618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对线已登记造册,全部开工,开工率100%,竣工587户,竣工率达95%。农信社优惠贷款正在发放当中。
二、工作措施
(一)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主动性。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按照“规划群众议、价格自己谈、房屋参与建”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热情。
二是抓实产业支撑,拓宽搬迁群众收入渠道。牢牢抓住“五个支撑”,即以“一片叶”“一棵树”“一条蚕”“一头猪”“一个景”为支撑,采取“龙头引路+土地流转+技能培训+贫困群众”的发展模式,着力解决搬迁群众“能发展”的问题。“一片叶”,即抓好烤烟支柱产业,发展户均种植10亩以上的职业化烟农。“一棵树”,即依托核桃产业,发展核桃初加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鼓励搬迁群众在迁出地植树造林,发展林果经济。“一条蚕”,即依托八鸭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转土地7000余亩,建设集蚕桑养殖、桑葚采摘、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桑系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八鸭塘万亩优质桑园生态观光园 “一头猪”,即依托方平、显会2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永信集镇安置点建设股份制养殖场,加大“母猪代养”“仔猪赊养”“仔猪代养”3种模式推广力度,搭建“网上猪交所”平台,带领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一个景”,即以千佛洞景区和八鸭塘万亩优质桑园生态观光园为基础,逐步形成“两点一线”乡村旅游环线,带动永信安置点群众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促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二)抓牢全乡危房改造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建立健全了领导包片、干部包户的危房改造工作机制。由包片领导、保户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并按照“谁挂点、谁负责、谁分配、谁负责、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危改对象落实精准。
二是阳光操作,严格审核。严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委会和乡危改小组审核、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乡政府审核申报”的程序确定危改对象,确保了危改工作始终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开展。
三是加强监管,规范运行。危改项目资金在项目验收后,通过涉农资金“一卡通”一次性发放到农户手中。有效杜绝了村组干部暗箱操作,私自收受农户资金等现象。也不存在截留、挤占和挪用,农户套取、冒领和重复享受危改补助资金等现象。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针对经济实力薄弱的五保户、残疾户、贫困户等弱势群体,贫困程度深,原始积累少,建房资金缺口较大,仅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改项目补助资金难以改善其居住条件。
(二)由于乡镇人员短缺、专业性不强,加之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把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农村建房由于多种原因时间跨度大,加之今年雨季较长,部分村(社区)受灾严重,影响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改工作进度。
四、下步工作计划
1.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积极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资金,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力度,有效改善搬迁群众居住环境。
2. 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按照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要求,加强项目管理、督导检查和跟踪考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3.加大危房改造工作力量投入,加大督查力度,督促村社倒排工期,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进度,确保12月底完成全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