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到好地方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 索引号
- 01525767-7-17_F/2016-1212005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08-10
搬到好地方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隆阳区西邑乡永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
隆阳区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6年8月7日)
隆阳区西邑乡位于隆阳区东南部,距保山城34公里,东南与昌宁县柯街镇、卡斯镇相连,西南与施甸县老麦乡接壤,西部与辛街乡相邻,北部、西北与丙麻乡、汉庄镇毗邻,省道云保线横贯乡境。全乡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738亩,山林面积15.02万亩,森林覆盖率42.5%;辖21个村87个自然村205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人口15307户54380人,其中农业人口12528户50148人;经济收入来源以烤烟、蚕桑、核桃、畜牧为主。
搬到好地方
西邑乡于2013年列为省级贫困乡,有省级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69户16179人,贫困发生率为32.26%。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西邑乡抓实精准,通过“挂包帮转走访”,入户识别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3154户9818人,其中:地质灾害滑坡点319户1131人;生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974户2912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1648户5160人;符合政策规定及被流转土地农户213户615人。
为了让群众搬到一个好地方,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西邑乡计划用3年时间搬迁3154户98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18户9082人,占搬迁户的92.5%。在安置方式上:进城安置50户、193人,集中安置1348户、4988人,分散安置1756户、4637人。在集中安置上,围绕“特色农业小镇、乡村旅游小镇、美丽宜居小镇”建设思路,高标准规划占地754.65亩的永信集镇搬迁安置点,规划安置乌马、鲁图、赵寨等16个村“生态脆弱生存难、土地贫瘠发展难、交通不便出行难、居住分散服务难”的搬迁农户843户31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78户2882人,占搬迁农户的92.3%。
永信集镇安置点项目分三期建设,建成后集镇常住人口将达到1万人以上,有效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集镇目前已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以集镇建设抓搬迁,以搬迁促集镇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总体布局上:北部以保九中为中心打造教育园区,东部以农贸市场为依托打造商贸经济区,南部以湖滨广场打造湖景休闲区,西部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
住上好房子
“安居”才能“乐业”。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西邑乡在规划上按照“能大不小、能平不坡、能城不村”的总体思路,认真规划选点,让群众愿意搬。为让群众对安置点整个规划一目了然,西邑乡以1:260的比例打造沙盘模型,做到将规划做实做真;为了满足群众住得好的愿望,根据群众意愿建设了8栋样板房,让搬迁群众眼见为实;针对部分需要搬又无能力搬迁的特困户,通过整合各项政策补助资金建设90—120㎡的“小高层”,让其享受“最低保障安置房”。到7月底,安置点已开工建设安置房181栋,完成主体建设51栋。
为解决“不敢搬”的问题,西邑乡切实抓好示范引领。首先是结合实物看,让群众增添信心。组织群众到安置点实地参观,带群众看实体样板房和安置点沙盘模型,向群众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增加群众搬迁积极性。截至目前共组织群众20000余人次实地参观样板房、沙盘模型。其次是结合政策算,帮群众理清搬迁账。由干部入户引导,帮助群众算清发展之账、脱贫之账,做到一户一策,让群众做搬迁的明白人。第三是结合实际搬,保障群众安全。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户安全隐患,乡党委、政府执行“包保”责任制,由领导干部挂钩全乡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入户宣传动员的方式,将扶贫政策宣传到位,动员群众搬迁,应搬尽搬、脱离危险。
为处理“怎么建”的问题,西邑乡切实抓好主体参与。在安置房建设上,采取“统规联建”的模式进行,以各村搬迁户为单位,推选3-5人搬迁代表组成建房理事会,由理事会组织农户确定宅基地、户型,由农户亲自与施工方洽谈价格,在建设工程中,搬迁户亲自参与建设,做到“单价自己谈、房子自己建、质量自己验”。在目前已建设完成的51栋安置房中,有26户33名懂建房技术的贫困群众参与安置房建设。在质量方面,采取指挥部、搬迁户、施工方、工程监理四方合验的方式,确保质量合格。在建房单价方面,由搬迁户和施工方谈,目前所有户型均价都控制在1300元以内。
过上好日子
为实现“以搬迁促脱贫、以脱贫促发展”,西邑乡围绕打造全市农业产业第一乡的目标,重点抓好“一片叶”、“一棵树”、“一条蚕”、“一头猪”等“四个一”产业,着力解决“能发展”问题。到2018年,实现安置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62元以上,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一片叶”,即抓好烤烟支柱产业,以信邑烤烟合作社为依托,对贫困户、搬迁户进行技能培训,依托石龙——下坝片区3860亩烟田,打造千亩连片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引导贫困户实现科技化、规模化种植烤烟,发展为户均种植10亩以上的职业化烟农。
“一棵树”,即依托2个核桃烘烤专业合作社,发展核桃产业,以云南百益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引领,发展核桃初加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鼓励搬迁群众在迁出地植树造林,获得生态补偿。
“一条蚕”,即依托八鸭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进林玉航宇有限公司,流转土地7000亩,建设集蚕桑养殖、桑葚采摘、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桑系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八鸭塘万亩优质蚕桑生态观光园。同时,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采取技能培训、农户承包等方式,引导搬迁群众发展10—20亩的家庭农场式蚕桑产业单元。
“一头猪”,即依托方平、显会2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依托方平合作社在永信集镇安置点建设股份制养殖场,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建设,将政策补助资金量化为搬迁群众股金,年底将当年净收益的49%返利给搬迁户。依托显会合作社成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以“母猪寄养”、“仔猪赊养”、“仔猪托养”3种模式带动养殖户增收,按2014年市场价计算,3种不同模式每年可让贫困户户均增收1.26万元、1.68万元、0.84万元。同时,以“网上猪交所”为依托,建立勤丰生猪互联网交易中心,带动贫困户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用活好制度
永信安置点自启动之始就强化规划引领地位和突出群众主体作用,方式群众自主选、规划群众大家议、价格群众自己谈、房屋群众参与建。与此同时,西邑乡还实行主要领导挂钩责任制,由党委书记挂永信安置点,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周例会制度,将建设计划细分到天,并由乡纪委定期督查施工进度,严格落实责任,不断推动安置点建设,着力解决“推不动”的问题。为切实加强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乡纪委严格执行每周督查制度,分别与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以及施工单位签订廉洁承诺书,对项目工程质量、扶贫各项工作、干部在岗情况、廉洁自律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严格进行督查,切实将制度立起来、纪律严起来,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源头杜绝“监管弱”的问题,真正让群众受益。
按照“抓扶贫必须抓党建,抓好党建就是抓扶贫”的思路,西邑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以党员带动群众搬迁,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同时,将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安置点规划,做到搬迁安置工程与活动场所建设同谋划、同建设。并坚持周例会制度,开好临时党支部会议和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例会,定期研究分析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首问首办、限时办结,党建扶贫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