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街乡应急避难场所及工作情况报告
- 索引号
- 01525766-9-/2020-121502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辛街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处置结果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0-12-15
辛街乡应急避难场所及工作情况报告
辛街乡国土总面积115.8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有平坝、低山、丘陵。最高海拔2228.4米,最低海拔1639.5米,全乡辖15个村(社区)村民委员会,85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2019年末全乡总人口16954户5727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66户7056人。境内有两所中学实验中学、胡家中学,辛街乡中心学及各村学30所,卫生院1所,政府机关、驻辛街单位和各企业单位。为保证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我乡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确保安全和稳定,建立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标识标牌设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开展避难场所建设及疏散通道标识标牌设置工作
(一)实验中学,根据师生数在校园广场设置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标识标牌设置38个,胡家中学在校园广场设置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标识标牌设置19个,辛街中心校设置避难场所1个标识标牌21个,下设30个小学共有30个避难场所180个标识标牌,辛街卫生院设置1个避难场所制作疏散通道标识标牌数23个,乡政府大院及二级部门预设1个避难场所和标识标牌18个辛街乡辖区15个村(社区)共设15个避难场所、45个疏散通道标识标牌。
(二)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合理制定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近期规划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就近布局。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居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应急避难场所具备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但多灾种运用时,应考虑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明确建设程序,各部门分工协作
(一)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统一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和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以及标志设置规范和相关规定等,作为组织建设的基本依据,各相关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二)与城市相关设施的建设改造紧密结合。各部门和单位在建设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设施时,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和建设规划,结合建设相关设施,使其具备和完善应急避难的功能,达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还要按照建设规划,积极搞好对现有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设施的改造,使其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要求。
三、日常管理和紧急启用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由其权属或管理单位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开展检查督导。
(二)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灾害事故时的紧急启用,由乡村或相关部门按照预案组织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权属和管理单位要积极配合。
(三)辛街乡15个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告知村民如果地震或自然灾害来临应去哪里避难,及相关单位预先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预案》,并将预案的有关内容公布告知相关单位和居民。各村(社区)根据预案,经常组织社区和基层单位开展应急避难疏散演练,使广大群众熟悉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提高应对发灾害事故的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应对重大地震灾难的避难场所;二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单灾种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三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配套政策缺乏,配套应急交通及生命线系统有待完善;四是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使用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普及性推广。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上级主导,明确任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涉及面广,经费投入大,需要上级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及资金保障,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广大居民的避难要求,真正把建设机制和建设经费落到实处。二是多方参与,共同建管。目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规模、数量、功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应急避难的需求,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多元投资建设格局。避免以单灾种为主的建设模式,通过对现有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和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应急避难的空间要求。并区分轻重缓急,结合避难困难地区分布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计划,分期分批建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政策,保证灾时能有效地组织和安置避难人员。三是法律规范,确保设施完备。目前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手段单一,在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舆论引导等手段,多管齐下。四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的网络化管理。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数据库,明确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资源的类型、规模、分布、功能和状态,进行动态的更新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