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云:一人筑起安防线

索引号
01525762-6-30/2017-112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金鸡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7-06-12

金鸡乡通讯员:罗洪林

引 言

2016年6月10日凌晨5点,保山永昌大道与北六环交叉口,一辆正在等红灯的哈弗越野车被后面疾驰而来的电瓶车“亲”了一口。哈弗司机正是一大早赶往金鸡屠宰场的杨兴云,这样的早上他已经持续了396天。

金鸡皆知“老医生”

杨兴云, 47岁,专科学历,高级兽医师。1991年参加工作,1993年到金鸡乡兽医站工作,是广大基层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在基层工作26年,杨兴云以勤恳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多年的农村畜牧工作经历,杨兴云在农村禽畜疾病防治上形成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措施,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畜禽种业》《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等期刊杂志发表《仔猪病毒性腹泻及其防控对策》《隆阳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状及对策》多篇专业论文。2009年至2015年,他年年受到上级主管单位和市区政府的表彰,连年荣获行“业先进个人”称号。杨兴云为人随和,畜牧防疫经验丰富,养殖户都信任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干部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医生”。时间一长,“老医生”成为了杨兴云的代名词。

改革浪潮挑重担

金鸡乡小,部门人少,干兽医工作的实际上只有杨兴云一人。2015年底,隆阳区全面推广农村生猪定点屠宰,杨兴云知道以金鸡集镇每天很小的生猪屠宰量,加之缺乏独立的兽医站和牲畜交易市场,定点屠宰按常规模式推行不了。为此,他召集屠户开会,强调政策要求,与屠户们商量如何落实定点屠宰。最终选定了场地,并采取屠户们互帮互助的方式推行,屠宰一头猪仅收取33元的水电卫生、机械维护费。

屠宰现场人影晃动,宰杀、刮毛、开剖各环节流水展开。每一头猪,杨兴云先是查看肉色、内脏、淋巴等关键部位,无异常后再取样化验,最后才盖上检验标识。空隙间,他还不忘承担起烧水、泡茶的后勤工作,与屠户们说笑打诨。

金鸡村屠户李兴宝“定点屠宰好呢,买着放心,卖的安心,大家在一起杀猪,很快、很方便”。杨兴云告诉记者,实行定点屠宰以来,共发现问题猪3头/次,均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定点屠宰场还担负着定期将生猪内脏取样冰冻,报送区防疫站抽检,协助做好生猪隐性传染病监测工作,这些都只有杨兴云一人完成。

屠户们把猪肉装运后,天渐渐亮明。别人或许觉得杨兴云可以小眯一会儿了,但他接下来要回办公室通过网络在线办公系统,将检验合格证打出来,发到屠户手中。如果没有合格证的话,屠户的猪肉是无法销往学校和其他单位的。待他逐一发完合格证后已是9点多,日常的其他工作也接着开始。

转换方式促工作

为了适应改革后的生猪屠宰检疫,杨兴云在定点屠宰场设置了第二个检疫检验室,并将电子显微镜、动物器脏冷藏柜搬到屠宰场,以方便检疫。另外,为了每天能尽早地赶到屠宰场,他和家人商量,购买了一辆私家车。杨兴云的爱人石聪美“屠宰场办起来后,他天天都要早起,公交车还不开始跑,去屠宰场真的不方便。为了不影响屠宰检疫,我们就卖了一辆车,也让他少辛苦些!”

从实行定点屠宰到采访当天,整整一年零一个月,396天,杨兴云就只有大年初一没去屠宰场。金鸡村屠户张尧飞“夏天我们4点多开始屠宰,老医生一般5点钟到;冬天5点多开始,老医生6点钟左右就到了。他非常辛苦呢!” 据屠户们介绍,每天屠宰的生猪数量不等不一,多的时候十七八头,少的时候只有三四头,但只要有猪屠宰,杨兴云都要到场检疫。

每天周而复始的提前3个小时上班,一年比别人多干1095个钟头,这需要毅力去坚持,这需要奉献来支撑。在杨兴云的砥砺坚守下,金鸡辖区猪肉检验合格率达到95%,金鸡街上再没“白皮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的要求在他这里落地有声。同事们常跟他开玩笑“老医生,见你来伙食团吃饭,我们都要多吃几块肉”。

无怨无悔尽职责

天天早出,风霜加身,杨兴云的耳朵患了冻疮,外出都要戴一顶帽子。当问他天天这样辛苦,心里可有什么想法时,他说“没有什么想法,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金鸡副乡长万长青“老医生非常辛苦,但他从来没有跟我诉过苦,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因为检疫,乡上的例会或早上安排的一些工作参加不了”。

杨兴云,就这样以脚踏实地的作风,以无私无怨的境界,筑起一道守护舌尖安全的防线。

笔者感悟: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让自己的学生每天从前往后甩动胳膊300下。一个月后有九成学生坚持下来,两个月后只有七成学生坚持下来,一年后只有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坚持下来。每天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做相同的事,最终能长年累月坚持下来者,往往均有大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