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农业存在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索引号
- 01525762-6-06_A/2017-0429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金鸡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7-03-17
一是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效益难平衡。耕地“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普遍存在。部分农民易选择那些经济效益较高的利用方式,这使得农民过于依赖农药、化肥,对农副产品造成污染,农产品成为了各类高毒农药、动植物激素以及重金属污染承载体。部分种植户片面追求农副产品的高产,大量施用地膜和抽取地下水,造成了土壤污染和地下水位降低,长此以往,不利于生态种植和耕种效应的提升。
二是绿色农业优质不优价。种植经济效益的好坏,主要与生产成本、市场价格有关。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肥料、种子和农药被经销商垄断经营,一到农忙时节就涨价,特别是玉米种零售价格最高到100元/千克,尿素最高到120元/袋,还时常发生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而包谷亩产600公斤,按今年市场收购价每千克2.40计算,包谷每亩产值1440元。扣除生产成本1846元,每亩获净收入-406元。这样的直接结果导致了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极大打击了农户种植积极性,部分地方小春生产撂荒普遍。
三是鼓励补偿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农业补贴支出的动力不足,尤其是经济效益较差的粮食产业,农业补贴只能在较低程度上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按粮食直补每亩20元,农资综合补贴每亩约合174元,良种补贴水稻15元/亩、玉米10元/亩、小麦10元/亩、油菜10元/亩计算,每亩可得政策性补贴204~209元,相比之下若按大、小春两季计算,农户每亩每年可得利润仅1052元至-861元不等,相比从事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很少乃至亏本。
四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集约化种植程度不高。农业作为一个土地要素密集的产业,其规模经济是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于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解决不好农业规模经济的问题,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快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千方百计减少肥料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提倡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实行农产品品牌化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拓展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积极培育农村社区电商,鼓励电商进社区,提高市场销量。二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增强农产品品牌效应。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同时加强收购、加工、销售环节的引入,减少和降低中间成本和差价,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将农业补贴的目标、目的限定在经济效益较差,同时对地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大作用的粮食种植等农业产业之内,对于非粮种植等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产业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有关农业补贴的政府权利和义务的合理配置,清晰划分农业补贴的目标,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打造生态农业园区。结合当前“三个万亩”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万亩生态园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走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子,引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增强农业生产规模效应。
(金鸡乡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