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青龙街:“庭院经济”鼓起古镇百姓的腰包

索引号
01525764-2/20230713-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板桥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工作动态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3-07-13

板桥青龙街:“庭院经济”鼓起古镇百姓的腰包


夜幕降临前,板桥古镇的青龙街上,张大妈早已经从自家的菜园子里采摘了最新鲜的辣椒、青菜、南瓜,跟邻居们一边打着招呼,一边笑嘻嘻地挑着她的提篮,赶着去青龙街占位置摆菜摊子。在古街,你会发现和张大妈一样借着青龙街的人气,来打卡摆摊的老百姓还有好多。他们有卖酱粑粑的、有卖荞面粑粑的、有卖汤圆的、有卖烤糯玉米的、有现场表演烹调才艺烤制肉串的、还有卖炒绿豆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摊摆满的都是村民自产自销的蔬菜瓜果或者特色小吃。来往的人群拥挤在小摊前,要么是在讨价还价,要么早已经等不及把美食往嘴里送,要么还跟摊主聊起了家常。一幅幅热闹的场景,不仅给青龙街的夜景增添了颜色,留住了外来游客的脚步,还给古镇的老百姓增加了收入。

“上了一天的班,就想来青龙街走走,放松一下自己,看个热闹,买个特色。”下班后,约上朋友到板桥逛青龙街已经成为好多上班族的休闲方式。小余早就拉着小姐妹在烤糯玉米摊上走不动了。精明的摊主,直接把挂着糯玉米苞的玉米杆儿摆到了青龙街边。“新不新鲜,你们自己看。爱着哪一包,你们自己选。”亲手撕开粉糯玉米的外衣,还未烤,玉米的清香就扑面而来。炭火旺,人气更旺,玉米架在火炭上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响个不停。这种感觉,吃的不仅是糯玉米,更是很多人儿时的感觉。这跟城市里的快餐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小余说:“农家的炭火永远是微波炉比不了的,那个香是带着炭灰才特有的味道。”

青龙街,在板桥镇的精心打造下,无论是消费环境,还是文旅融合方面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从保山“北大门”的乡镇升级为中心城市副中心,从郊区农村到城里人的休闲集散地,板桥镇紧抓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产城融合,持续发力特色小镇,充分利用深厚底蕴、优越区位和丰富资源,重点挖掘打造全域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等特色产业。政府搭台,古街唱戏,百姓受惠,把青龙街办成是老百姓自己的古街是板桥保护修缮开发青龙街的初衷。踏着青石板,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赏着夜景,要么陶醉在这美景中,要么透过古镇寻找着乡愁的踪迹。此情此景,如果说百年老茶馆、桂香楼、芝兰轩等老字号是一个个历经沧桑的老者,那么这样的小摊就像一个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不同的角色扮演,共同演绎着青龙街的“老街韵味”。

板桥镇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尤其是利用好青龙街的辐射带动能力,巧借“夜市经济”的东风,把附近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与青龙街的特色结合起来,为一户户百姓点灯引路,也为游客到板桥找得到、吃得好、买得安。

“我家的小摊可是忙坏了三代人啊。”酱粑粑的摊主是位老大妈,骄傲地对我们的说到。一晚上的收入真不赖,我们不仅卖酱粑粑,还卖特制的辣酱、甜酱,还有烧的洋芋、火腿肠。白天在家腌制酱料,准备各种食材,晚上出门摆摊一家人各负其责,大妈就负责收钱,做技术指导。“这个洋芋是自己家种的,老品种,吃着软糯香甜。抹上自家的甜酱,老人娃娃都想吃上几个哩。”一个没有铺面的小摊,凭借物美价廉得到了游客的喜爱,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青龙街酱粑粑已经成为一张不需装饰的名片。一路走来,好多这样的小摊主,忙碌的身影总藏不住他们脸上挂着的笑脸。“发展才是硬道理,老百姓有钱了,开宝马也不稀奇了。”这是青龙街南广场大可牛蛙的小老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把牛蛙生意做在了自己家院子,生意红火。来晚了,若不提前预订,可真没有座了。

    庭院经济悄然走进了板桥古镇的人家,板桥镇将继续从庭院经济上发力,找准“小切口”,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等方面入手,既让闲置的院落空间、土地资源被有效盘活,又能丰富乡村业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小庭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