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板桥:三管齐下 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 索引号
- 01525764-2/20230616-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板桥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6-16
隆阳板桥:三管齐下 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承载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厚望。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政管理中重要环节,其健全发展对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板桥镇坚持将绩效理念融入到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三管齐下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事前精准把关。将预算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项目设立和预算安排的必备依据,强化预算编制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实现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探索出“项目部门自审+财政所审核+班子扩大会联审”的绩效目标审核模式,提高绩效目标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将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延伸至镇直单位、村组和资金使用终端,打通绩效管理的上下关节,带动全镇预算绩效管理迈上新台阶。在实施青龙街路面修复、铺面改造、牌坊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等多个项目前,板桥镇组织了相关部门(站所)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代表、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等反复就绩效目标召开论证会,对每个项目、对各环节的预算绩效目标进行反复审核修改,才形成最终的绩效目标:一是剔除安排不合理的地方;二是逐一优化项目绩效目标;三是充分站在人民群众需求上考虑问题,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青龙街建设的项目让青龙古街焕发出新的生机,已成为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绩效管理功不可没。
二是事中监控纠偏。从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管理基础、结果运用、管理责任、考核监督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打造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支撑。坚持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预算进度进行分析,及时纠偏,确保绩效管理落到实处。板桥镇以绩效管理助推项目管理提质增效,形成了以绩效促项目,以项目促发展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了项目实施到哪里,绩效管理就跟踪到哪里,确保“花钱必问效”,坚持用“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倒逼绩效目标的实现。板桥镇的绩效目标纠偏工作推进会开在了田间地头、开在了农户家中、开在了青龙街的老茶馆里、开在了北庙湖的岸边、甚至是开在了食堂的小方桌上,大家结合部门岗位职责纷纷畅所欲言,把纠偏工作做细做实。“项目绩效管理让我们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心里更踏实,干的更有劲儿了。”镇东河办的干部这样说到。王旭升副镇长深有感触的说到:“绩效管理贯穿到了我们所有工作的始终,现在随时都想着怎么把工作干得更好。”
三是事后评价问效。通过绩效管理,让绩效管理“长牙齿”,坚持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强化结果导向、成本效益、责任约束,将“花钱”和“办事”相结合,将着力点从财政收支扩展到财政资源配置和项目跟踪问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政府效能提升。一是突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管理。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再根据绩效管理成效强化资金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官坡村坚持把绩效管理融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施全过程,探索“党组织+公司+合资社+农户”的模式,挖掘闲置资源,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支出,统筹更多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板桥镇主要领导多次作出安排:“要守好厉行节约的口子,把更多的资金花在民生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聚人心、得民心。”三是将项目资金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各部门(站所)、各村(社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在项目引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主动作为。板桥镇紧抓“东桑西移”“浙商入滇”有利契机,高效运用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投资791万元建设高标准桑园、蚕桑工艺品加工车间、智能化大蚕房等基础设施,持续巩固万亩蚕桑产业保产、保质、保量、保销,把桑蚕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将桑蚕产业打造成为绿色富民产业,并成为全镇乡村振兴、惠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让资金花得更“优”更“实”更“真”,板桥镇把有限的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财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