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以“2236”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保护新格局

索引号
01525695-7-/2022-0523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民政局
公开目录
儿童福利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2-05-23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隆阳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形成党委政府“一把手”挂帅,各部门结合“六大保护”立足职能优势及职责分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关爱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服务体系,以“2236”工作法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

强化两项保障

健全组织体系保障。构建区、乡、部门“一把手”抓未保工作格局,成立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和区长为双组长,35个单位为成员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各区直部门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各级“一把手”抓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格局。

强化人财物保障。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各领域经费投入,2021年区级各部门用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资金投入4274.65万元,用于幼儿园、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28598.6万元。优化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30名、村(社区)儿童主任351名,区、乡两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40人,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412人,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能力。

紧盯两大重点

建立重点场所数据库。全面排查摸清辖区范围内酒吧、网吧、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旅馆(民宿、出租屋、留宿足浴店)、校园周边商铺、流动摊贩、夜市摊点、托育机构底数,分类建立数据库,对重点场所动态监管,并实行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挂钩包保责任制,确保每个重点场所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管、有人落实。

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一是教体牵头在各中小学校摸清父母离异、单亲、留守、学困、厌学等十类需重点关注学生底数,排查债务缠身、家庭矛盾突出、婚恋纠纷、酗酒滋事等九类教职工底数,建立重点师生人员名单实行动态排查、动态包保、动态跟踪和校内校外闭环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妇联牵头在各乡镇(街道)建立需重点关注家庭和未成年人分类清单,延续脱贫攻坚“挂包帮”责任和乡村两级领导干部挂包责任,每月定期走访和关心关爱,建立走访动态管理台账,对问题家庭和未成年人早发现、早教育、早预防,确保家庭监护不缺失。

建立三项机制

定期调度机制。一是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市、区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市、区、乡三级未成年人保护会议,安排部署年度重点工作,确定解决重难点问题。二是季度召开调度会议。每季度定期由领导小组副组长组织召开调度会议,听取各乡镇、各部门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三是不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收集各单位工作情况,统筹协调汇报遇到的困难问题。通过调度机制的建立在市区上下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强大合力。

督查考核机制。一是结合数据库各责任单位每月对管理的重点场所开展不定期检查,对违反规定的按上限顶格处罚,形成重处重罚高压态势。二是纳入区乡两级年度综合考评,制定考核检查指标并不定期督查责任落实情况。三是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到重点场所开展检查,发现问题倒查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责任。

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建立通报、约谈、问责机制。即:发现1次,在全区通报;发现2次,由区级分管领导约谈相关乡镇(街道)、责任部门主要领导;发现3次,由区纪委监委按规定问责,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分管或挂钩区级领导并通报批评。二是对发生未成年违法犯罪及侵害其权益案件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评先并依法追究乡镇、部门、学校“三级”属地责任。

织密织牢六大保护网

“软硬”兼施抓实学校保护。一是通过校园直通车“六定”(定人、定车、定座位、定价格、定时间、定路线)、学生宿舍“六T”(天天安全保障、天天人性服务、天天规范管理、天天行为育人、天天检查评估、天天反馈提高)、安装监控探头11796个实现全区校点全覆盖,筑牢抓实校园安全保护网络。二是校村联建下好“教育+保护”棋,破解控辍保学难题。三是提质扩容,破解入园难题。2021年以来,隆阳区围绕“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目标,狠下决心大抓教育。通过创新“1+N”集团化办学模式,盘活现有资源、整合校点,投资1.84亿元新建幼儿园4所,使隆阳区办园规模从1所增至12所,共可容纳203个班、8120个学位,在原基础上新增学位6800个,公办达80%—85%,让每一名幼儿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各方发力推动家庭保护。制定了婚姻登记窗口、人民法院对办理离婚登记和家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南,每年集中举办家长培训班,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开展家庭监护指导帮助。全区9376名留守儿童100%签订委托监护协议。通过沪滇合作——上海市闵行区对口支援项目,对全区3户残疾未成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制定《困境未成年人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和分级干预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家庭分级干预。

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助力社会保护。一是依托保山学院专业社工力量和巾帼志愿者,在部分乡镇(街道)成立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服务中心”,形成了“社工+志愿者+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率先在中心城市各街道社区建设“四点半课堂”,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主要阵地,与保山学院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的专业社工团队合作,开展以社区未成年人为中心的课后托育、亲子教育、课外辅导等服务。二是创新在25个“两新”组织中建立了妇联组织,致力于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促进工作。

“明令禁止”规范网络保护。制定《关于加强学校“五项管理”的通知》,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引导,对“手机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打击网络欺凌行为工作制度》,将打击网络欺凌行为与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综合治理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开展;制定《涉未成年人保护投诉举报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开展涉未成年人保护监督举报和调查处置工作;制定“线上、线下”监管制度,在全区各网吧建立起计算机远程实时监控与执法人员现场实地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重点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非法网吧。

结合主体抓实政府保护。一是通过利用云南省首家“湿地学校”——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大讲堂”,使其成为青少年的“科普基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参与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种子植入心田(2021年以来529名学生参加学习)。二是创新涉毒涉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15年以来,在公安、检察、法院、卫计、民政、司法等部门通力合作,凝聚合力,通过“三个场所”的保障、“四项措施”的应用,涉毒特殊人群长期治理效果明显,有效保护了特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三是抓实抓细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未成年人保护。紧盯难点筑牢“七道防线”,抓实跨州市移民未保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类主体”作用,通过乡党委政府、民政部门牵头抓总,司法、教育、工青妇等部门相互配合,迅速摸清高黎贡山移民786户4193人中有未成年人1560人,占搬迁人数的37%的底数,根据不同救助类型,制定精准帮扶措施,个性化开展“双语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在移民安置点所在乡镇范围内制定“宵禁”制度,与娱乐场所签订安全责任书,有针对性地消除了发生恶性未成年人案件的隐患。开发964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兜底就业,为移民家庭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收入,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保障。

“罚教”并重抓实司法保护。先试先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保护。率先创立特殊学校——保山市第十一中学,对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矫治,并以第十一中学为平台,认真贯彻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精准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模式,引进向阳花青少年事务中心启动亲职教育和亲子沟通辅导,帮助构建和谐家庭模式,助力涉案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自第十一中学建校以来,共接收学生476人,通过集中教育矫治,已有386人毕业离校,其中60人返回原学校学习,现在校90人,帮助300余个家庭回归正常生活。

下一步,隆阳区将立足实际继续巩固并深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成效,积极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机制,提升保护效能,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