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白族彝族乡人民政府关于“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评估核查自评价报告
- 索引号
- 01525772-2-/2020-0824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杨柳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0-08-24
杨柳白族彝族乡人民政府关于“十三五”易地
扶贫搬迁评估核查自评价报告
一、总体评价
(一)自查验收情况
杨柳乡根据《隆阳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评估核查工作方案》(隆开组〔2020〕19号)要求,2020年7月10日至7月25日开展乡级自查。
杨柳乡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评估核查工作由乡扶贫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职能站所对辖区内集中安置点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自查,通过组织对集中安置点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现场验收,填报自查验收表的方式开展评估核查工作,全面统筹评估杨柳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搬迁入住、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产业就业等情况。评估核查工作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各项指标数据真实反映杨柳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
(二)总体评价结论
认真对标《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落实搬迁任务、推进项目建设、严守政策红线,按照“搬迁6类地区”的标准,按程序识别认定建档立卡搬迁对象;围绕“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的目标,严格按照搬迁对象“人、房、钱”的要求建设安置房;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已建成安置房进行质量鉴定,保障住房质量;按照“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的要求,设立专账专人管理,定期开展专项资金安全自查,参与区政府组织的集中资金账务调整,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杨柳乡“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任务78户366人全部搬迁入住,其中同步搬迁户11户53人、建档立卡搬迁户67户313人,已脱贫60户280人、累计脱贫率89.46%。
二、分项评价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区域经济概述。杨柳乡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部山区,与板桥、汉庄、蒲缥、潞江、瓦房等乡镇接壤,全乡国土面积492平方公里,距离保山城区35公里,海拔在687米—2806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有热、温、冷三个气候带,年均气温17℃,降雨1100毫米,无霜期205天以上。全乡设18个村(社区)、96个自然村、176个村民小组。2019年末,杨柳乡有户籍人口10479户39360人,其中:乡村人口38907人(少数民族人口27176人),城镇化率1.15%,是一个以白族、彝族为主,拥有14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贫困乡。201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8053.41万元,增长16.3%;财政总收入266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8万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3元,增长12.87%。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2户9564人,累计脱贫退出2082户9018人贫困人口,未脱贫人口160户546人,贫困发生率1.4%。截至2020年6月30日,未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部达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前,全乡有313人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灾害易发频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覆盖等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发展的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2.工作部署情况。杨柳乡建立了乡村两级书记抓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机制,做到重大决策亲自研究、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点环节亲自跟踪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指挥长,乡长、主席任副指挥长,从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挥部,统筹推进全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落实“双点长”制,由区级领导、乡镇领导、企业法人、项目经理组成,共同负责安置点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稳妥、快速、安全推进。二是做深做实群众工作。建立“八包责任制”,即:包宣传动员、包项目扫尾、包民生保障、包旧房拆除、包脱贫就业、包完善档案、包社会治理、包社会融入。由职能部门、驻村工作队、挂户干部共同负责开好户长会、群众会,制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明白卡,深入群众开展搬迁政策宣传,实现搬迁全过程服务,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3.计划安排情况。杨柳乡按标准程序锁定“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对象78户366人(2016年度62户290人、2017年度16户76人),农村安置78户366人、农村安置率100%;同步搬迁11户53人。全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2518.2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250.4万元,建成集中安置点1个、安置房78套。全乡建档立卡搬迁对象应拆除迁出地旧房44户21.32亩,旧宅基地已全部复垦复绿。
4.集中安置情况。全乡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3个(易地扶贫搬迁整改后调整为1个,为联合村大栗树垭口集中安置区),集中安置25户122人,集中安置率33.33%。联合村大栗树垭口集中安置区于2018年底全部建成,安全饮水、生活用电、道路硬化已全部到户,广播电视信号、通信网络信号全覆盖,配套建设垃圾转运处理、排污设施,全面实施绿化亮化工程。
5.分散安置情况。通过采取统规联建的方式建设安置房53套5008平方米,共安置53户244人,分散安置率66.67%,人均住房面积20.52平方米;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外出务工帮扶,发展种植养殖等方式,做到后续扶持全覆盖。
6.脱贫目标完成情况。杨柳乡已完成国家和省、市、区下达的313人(67户)建档立卡搬迁任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部达标,在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脱贫标注280人(60户)、累计脱贫率89.46%;未脱贫标注的33人(7户)待国办系统开放贫困户标注脱贫功能后再进行脱贫操作。
7.受表彰奖励情况。2019年1月11日,省委陈豪书记作出批示:“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解决遗留了几十年的老问题,让群众真正合法安居下来了,这是一件为民实事,做得很好!希望隆阳区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解决好群众的生产及就业等脱贫问题,帮助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杨柳乡在河湾村户门坝安置16户76人的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
(二)主要领域工作完成情况
1.标准质量情况。严格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5平方米、最大户型面积不超150平方米的“标线”,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的“底线”,67套安置房总面积6720.13万平方米、人均21.47平方米,户均自筹0.56万元。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制度,在实现施工工序优化、建设工期缩短、安全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实行群众参建、部门监督,承建单位采取同工同酬的方式让搬迁农户参与安置房建设,既增加搬迁农户收入又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由安置点搬迁群众组成的建房理事会及监理单位对安置房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督,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已建成的安置房进行质量鉴定,把易地搬迁项目打造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廉洁工程,让群众住上安全满意的新居。
2.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情况。共投入资金335.98万元,在集中安置点及周边新建卫生室1个,实现教育、卫生全面覆盖,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入学、就医得到有效保障,就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新建综合活动室1个、文化广场1个;完成安置点的饮水安全、用电、道路硬化、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联合村党总支迁至大栗树垭口安置点对搬迁户党员进行管理,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实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产业发展和就业情况。编制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帮扶计划,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1项持续稳定增收产业;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外出务工等方式,实现66户有劳动力家庭全部就业。
4.社区管理和社会融入情况。强化安置点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调整设立村民小组2个,并完成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搬迁群众的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构建和谐平安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走访慰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能、乡贤讲德治、脱贫户讲感恩、致富能手讲创业创新为主线,向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授劳动技能,强化法治德治和感恩教育,传播正能量,交流致富经验,大力推动乡风文明,深化移风易俗。
5.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
户籍在怒江州,多年前自发移民到杨柳乡高黎贡山山脉居住,一个刀耕火种、住房不安全、收入不稳定、失学辍学等问题突出的群体。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隆阳区承接了跨州市移民安置工作,其中杨柳乡涉及移民16户76人。强组织,确保“搬得出”。在安置点组建村民小组,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和服务作用,实行包政策宣传、包项目扫尾、包民生保障、包旧房拆除、包脱贫就业、包完善档案、包社会治理、包社会融入的“八包”责任制,做实群众工作,确保应搬尽搬。重管理,确保“稳得住”。实行“双点长制”加强管理,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重塑群众生活习惯,引导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会,彻底解决失管漏管的问题。抓帮扶,确保“逐步能致富”。通过劳务输出、建扶贫车间、发展规模农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实现贫困劳动力全部就业。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从根本上消除群众后顾之忧。
“八包责任制”力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完成后,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当地社会,杨柳乡通过实施“八包责任制”工作法,全面帮助和解决搬迁入住问题及入住后的融入、归属感问题。包政策宣传。杨柳乡相关职能部门、驻村工作队、挂户干部在安置点摆摊设点宣传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环境、就医就学、产业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政策,点对点进行服务,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包项目扫尾。倒排工期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扫尾完善工作,确保满足搬迁入住需求。包民生保障。将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保险,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两个100%参保覆盖;将符合享受低保的人员信息录入隆阳区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省民政厅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并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体开展临时救助。包旧房拆除。乡村组和挂户干部共同负责,加大对一户一宅、旧房拆除等政策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工作。包脱贫就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发展规模农业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外出务工等方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落实资产收益,配套规模养殖场、农贸市场、产业基础设施等形成的资产收益,专项用于搬迁贫困户就业扶持和深度贫困户的帮扶。包完善档案。按照搬迁群众户档案16条、乡镇(安置点)档案15项要求,杨柳乡各相关职能部门、驻村工作队、挂户干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档案资料梳理归档。包社会治理。合理配置小组长职数,同村“两委”及监委会共同开展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制定完善条款精简、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并按规约开展各项工作;抓好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在易地搬迁中的实际问题;成立法治宣传组,到搬迁群众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包社会融入。现场服务群众,通过集中摆摊设点、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全面帮助和解决搬迁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挂钩帮扶干部深入各家,以个人行为习惯培养、用电常识科普、礼仪教育、国家政策、普通话学习、家用电器设备使用等为宣传重点,帮助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强·诚信·感恩”等为主题,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思想引导和感恩教育。
三、困难和问题
(一)问题整改情况
2018年以来各级巡视巡察、考核审计等共反馈杨柳乡易地扶贫搬迁存在对象未全部入住、配套设施不完善、旧房拆除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现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自查验收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自查验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杨柳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距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少部分群众“等靠要”、争贫、守贫思想依然存在;二是安置点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有待提升;三是搬迁后续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有力举措,稳步解决。
(三)影响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一是脱贫巩固提升需要持续加力。由于搬迁群众底子薄、基础弱、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水平低、产业培植和就业仍需加强。二是搬迁群众的融入有待加强。杨柳乡366人搬迁任务中有76人为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群众,从深层次来看,实际上最根本、最困难的是移民群众与当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问题。移民群众适应现代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时间磨合,工作还有待持续加强。
四、工作建议
(一)对巩固搬迁脱贫成果的意见建议。建立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跟踪监测体系研究,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防止因灾、因病、因残等因素返贫。推动工作重心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集中作战向常态推进转变,工作目标由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向提升发展能力、缩小收入差距转变。
(二)对与乡村振兴战略压茬衔接的意见建议。完善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用好安置点各类宣传载体和文化阵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三)其他意见建议。一是建议上级出台处置剩余土地及闲置安置房的政策。因易地扶贫搬迁整改、搬迁对象调整等原因,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后,部分安置点有闲置安置房和剩余土地,政策出台后能回笼部分投资的建设资金,极大的缓解各级的资金压力。二是建议给予安置点建设养殖小区的政策支持。联合村大栗树垭口安置区属于靠近交通要道的农村安置,搬迁群众对安置点建设养殖小区的愿望比较强烈。
杨柳白族彝族乡人民政府
2020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