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隆阳区第六届二次会议第62080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
- 115330015798377733/20230816-00019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7-28
关于对政协隆阳区第六届二次会议
第62080号提案的答复
马婧委员:
您提出的激活“文化细胞”,赋能隆阳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隆阳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培训,强化业务指导,狠抓工作落实,通过“文化+旅游”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一)不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持续推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21个、基层服务点417个,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对基层、山村服务的无缝服务。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演出、传统节日文艺表演、阅读主题活动、读书会、文化培训宣传、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场所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教育阵地和群众茶余饭后的广场舞、戏曲、棋牌、体育锻炼等休闲娱乐的活动阵地及交流沟通平台,对促进邻里感情、营造和谐氛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先后编制出台了《隆阳区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隆阳区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工作方案》《隆阳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等一系列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规划和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
(三)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强化基层需求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实现“送文化”“种文化”向“传文化”的转变。一是每年的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在节目编排前期,先向基层征求意见建议,根据群众需求结合当前重要政策和乡村振兴、普法强基等中心工作组织编排节目,同时创新开展全民阅读及刺绣、剪纸等特色文化活动,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重视民间文艺团队培育扶持,根据群众的文化爱好和群体规模,鼓励创办民间文化协会,通过文化馆总分馆制将民间文艺团队纳为管理服务对象,形成了组织引导、馆站实施、协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公共文化组织体系,目前全区成立各类文艺表演队680余支。三是针对基层开展文化工作业务需要,每年组织开展2—4次文艺创作、广场舞、非遗保护等各种文化培训,指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不断提升基层活动组织、节目编排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是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充非遗保护名录,充实非遗传承人队伍。2022年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2023年新增区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11项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名。二是积极组织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类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春节、端午节、火把节、泼水节等传统节日及“5·19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将优秀的特色文艺节目送到广大乡村。例如:2022年“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中,香童戏、花灯等节目深受农村观众喜爱。2022年11月和2023年3月分别在芒宽乡芒宽社区和潞江镇芒旦社区举办了2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晚会现场观众8000多人,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面向全国现场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超12万人次,德昂族舞蹈、傣族山歌、傈僳族三弦舞等民族文艺节目走向全国。2023年5月组织40人代表隆阳区参加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及省政府在腾冲联合举办的“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彝族擦大钹、花灯说唱等5个节目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好评。三是以非遗为切入点,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为核心要素,将非遗文化、特色美食、地方特产融入其中,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发展。例如:市区两级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在青龙街培育打造“保山非遗文创街区”,引入100余户商家,其中20多家特色非遗文创项目入驻经营,大量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演出,使沉寂数十年的古镇重获生机,被评为了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抓实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8场,阅读推广活动20余场,周末传统文艺巡演40余期,送春联、剪纸、刺绣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文艺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例如: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系列活动,开展了“文旅隆阳”抖音、视频号直播,线上参与人数高达6400余人。线下开展了“非遗文创产品捐资助学零元起拍”活动,由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捐赠的128件非遗文创产品,义卖筹款共8000元,全部用于助力隆阳区捐资助学,成为此次活动的亮点。同时联合青龙街“芝兰轩”“桂香楼”举办非遗日线上点赞、线下领取糕点活动,消费者积极参与,好评不断。活动期间,隆阳区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非累计销售金额21.3万元。
(六)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数字资源进村入户。改版升级“文化隆阳云”平台和“文旅隆阳”“隆阳区图书馆”“隆阳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开通微信、抖音视频号,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构建隆阳文旅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线上宣传推广体系。每周更新隆阳文化、旅游资源、文旅活动、志愿服务、在线展览、活动直录播等,宣传效果突出,功能发挥日趋明显。截至2022年末,隆阳文化云平台总注册用户数10875人;总发布信息2695条;总点击量526374次;总分享量112911。微信公众号平台总注册用户数14392人;总发布信息1006期、4650条;总点击量1123522次;总分享量169602次。抖音平台共发布视频115条,粉丝量1.1w个,获赞7.2万次。
(七)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2022年金鸡文昌宫“四·一五”武装起义展室及赵锡光将军故居完成布展修缮,对外开放;蒲缥梁金山故居正在进行智慧展馆建设,均纳入隆阳区旅游路线推介中。探索社会资金助力文物保护的新路子,推行“文物认养”,2023年签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志淳墓认养协议,提升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的能效水平,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等文旅融合业态发展上的新作为。
(八)结合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以“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一是依托潞江镇“一山一江一坝”的独特地貌及周边生态、人文等旅游资源,打造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高黎贡勐赫小镇,带动周边群众旅游业态收入提升30%左右,吸纳当地近400人务工就业。二是以“农业+文旅”模式,依托“保山小粒咖啡”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打造新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股金分红获得三份收入,成为当前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三是以“康养+旅游”模式,深挖城市郊区消费市场潜力,打造汉庄青岗坝“体育+旅游”融合的城郊乡村旅游圈,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农家乐等消费业态增加了收入。四是发挥隆阳自然生态和立体气候优势,推动旅游度假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产业建设融合发展。以高黎贡山国家公园、香柏场国家草原公园、怒江、澜沧江等为依托,徒步、登山、拓展训练、野外露营等特色康体运动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运动康体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九)在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和旅游服务场所中重点引导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空间优美舒适、常态化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场所打造新型文化空间,通过社会化合作建成中咖书院分馆、欧鹏书院分馆、东麓书院、新欣文化书店、涵书楼、晓东书屋、隆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新型文化空间,大大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置。
.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规划一批高质量、可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争取乡村振兴资金、整合资源,形成攻坚合力。
二是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隆阳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突出地域特色,推进文旅品牌创建,加强宣传推广和品牌营销,提升隆阳文旅品牌形象。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推动移风易俗,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以文化魂、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效能。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