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隆阳区人大第五届第六次会议第028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115330015798377733-/2021-1102002
发文机构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1-11-02

关于对隆阳区人大第五届第六次会议第028号建议的答复

王建军等7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修缮投资力度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隆阳古称永昌,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古代为哀牢国首邑,西汉置不韦县,东汉设永昌郡,为全国第二大郡,1993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隆阳区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8项,其中国保4项、省保8项,市保17项,区保72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87项。有国有可移动文物447件。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即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即保山市隆阳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即隆阳区板桥镇、蒲缥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水寨乡水寨村;中国传统村落12。

二、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指示要求,以工作机制的完善强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是重视文物安全,夯实文化传承的基础。成立隆阳区文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时将文物保护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形成区、乡(镇)、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层层签订《文物安全工作管理责任书》,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二是探索文化遗产利用,助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立足保山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的定位,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保山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结合隆阳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隆阳区关于保山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同时成立保山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隆阳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隆阳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组织和协调,并编制和实施相应的保护利用规划。为进一步统筹推进保山中心城市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2020年9月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完成了《保山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利用策划案》的编制。三是依托文化人才资源,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组建隆阳区文化和旅游专家库,引导本地文学、历史、传统技艺等方面的人才主动参与文化研究、规划编制、项目指导等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开展丝路文化资源普查

根据《关于印发<保山中心城市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实施方案>等3个实施方案的通知》(隆办发﹝2019﹞109号)文件要求,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配合市级对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隆阳段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对隆阳区境内段古道沿线各个时期的道路遗迹、古渡桥梁、邮驿站点和相关的碑刻题记等历史遗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目前《南方丝路永昌道》已编制成书出版发行,为下一步保护利用和城市建设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三)加大管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

坚持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实行加强管护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一是认真搞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碑,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保管机构,全区所有文保单位,均按《文物保护法》规定的程序制定和公布,档案齐全。二是严格文物执法,成立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机构,定期不定期开展文物巡查,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切实加大对破坏、损毁、盗窃、倒卖文物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三是坚持保护先行,配合基本建设积极开展文物调查工作,确保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有机衔接。

(四)加强项目建设,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社会集资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2018年-2019年向国家争取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消防防雷项目专项经费473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完工,正在准备终验;2020年向国家争取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光尊寺防雷项目专项经费223万元,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技术交底工作,待第一批工程款支付到位后,立即开工。通过招商引资,2020年由上海申伸强建设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元用于板桥青龙街提升改造计划,2021年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出资3500万元用于青龙街非遗文化街区的打造。目前青龙街的道路已完成修缮,街道两面商铺根据《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板桥村青龙街主街示范区提升改造规划》进行有序的立面改造。在区级财政无力投入的情况下,隆阳区通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捐资的方式搭建文物保护修缮平台,积极组织社会、民间筹资共530万元,对兰城街道市级文保单位汉营东岳庙进行修缮。目前已对东岳庙大殿、前殿、子孙殿、十大阎罗殿、黑白无常殿等主体建筑完成修缮。岱官社区自筹资金120万元完成了对永保寺大殿的修缮,汉庄镇彭海村委会群众自筹资金80余万元完成了对市级文保单位宝山寺的修缮,永盛街道羊邑社区群众自筹资金20余万元完成了对区级文保单位羊邑花桥的修缮。

(五)加强项目申报,提高文物影响力

积极申报省级革命文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光尊寺、腾阳会馆、梁金山故居、杨振鸿墓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马王屯立煌营、彭蓂墓、赵锡光故居、金鸡文昌宫于2021年1月被云南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革命文物。2021年3月蒲缥镇梁金山故居、赵锡光故居、保山金鸡武装起义展览馆被保山市委、市政府公布为保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7月,根据《保山市文物局关于开展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保文物发〔2021〕6号)文件要求,隆阳区将3项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即厚庄碧龙庵、赵锡光故居、金鸡文昌宫作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项目上报市文物局。

2021年1月-3月,通过对南方丝绸古道部分道路进行实地调研,7月向省文物局逐级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庄城址本体保护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石马山至乌头塘古道段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博南山古道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文物保护力度

一是出台文物建筑认养管理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和旅游局根据《保山市文物建筑认养管理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文物保存现状、可利用率等因素,整理出隆阳区第一批文物认养清单,即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鹤观、廖官何武成老宅、大理会馆和迤东会馆4项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认养清单上报至市文化和旅游局,条件成熟后向社会进行公示。通过文物建筑认养,进一步增加文物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减轻政府的压力。确保隆阳区每年能有1-2项文物建筑能够得到修缮保护,从而推动隆阳区文博创意等产业的发展。二是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时机和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经常性组织开展面对城乡、社区、学校的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充分发挥历史名人堂阵地宣传阵地作用,为参观人员进行义务讲解。文博场馆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保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09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2017年启动了保山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划定仁寿门街区和明昌园街区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达21.5公顷。结合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区住建部门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划定限制开发范围。

(一)尚未成立专门的市、区联合工作机构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规定,结合各部门职能职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原则上都是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文物主管部门配合开展进行的。同时由于保山中心城市105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建设权由市级规划部门统一行使。因此创建保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区政府配合的工作机构。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的修缮。同时国家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于近几年隆阳区财政困难,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目前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因此很难满足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需求。

(三)文物保护力度有限

隆阳区共有188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8项、市级17项、区级72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87项。在保山中心城区范围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33项。虽然区文化和旅游局通过不断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引导社会集资拓宽融资渠道用于文保单位的修缮,使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但部分文保单位由于受产权不明晰、修缮工程涉及部门多、投入资金大等因素影响,如辛街南岳庙、仁寿门、大理会馆、迤东会馆等文保单位,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如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实体,保山古城本身的整体风貌已大部丧失,唯城镇街道肌理基本未变,尚可辨识出其当年的平面格局。

(四)历史文化特点不突出

由于当前保山隆阳历史文化尚未发掘出有别于其他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之处,这就导致隆阳历史文化在打造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文化特点。虽然通过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历史文化研究单位出版发行的多部历史文化作品,但并没有形成隆阳区整体性历史文化体系,也没有突出的表现出保山历史文化的特色,没有形成保山隆阳历史文化品牌。

四、解决对策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确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创建,结合当前隆阳区城市现状、未来发展需求和当前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要求,一是建议成立专门的市(区)创建工作领导班子和由市(区)住建、规划、文旅、社科、史志、档案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由市政府制定实施方案,精心谋划、科学制定《保山中心城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明确主线,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突出历史,彰显文化。创建过程中要注重抓基础,抓示范,抓亮点,抓切入点,抓突破口,以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效赢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实施。将文物修缮保护、恢复重建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市、区政府财政预算,并迅速启动创建工作。通过“文物认领”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了。而且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之后能够促使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也能够在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或者社会效益。三是加大对现存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隆阳区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至今保存着众多文物古迹,这是保山中心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应作为重点来突破,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现存古建筑加以修缮保护利用。通过积极向上申请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庄城址的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建成如良渚一般的“古城遗址公园”。同时加大区域内各级文化遗产申报晋级力度。在创建过程中,要加快区域内各级文化遗产的申报晋级力度,让更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遗项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成功申报晋级,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争创工作。四是结合保山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仁寿门、青华海风情街区、板桥青龙街、金鸡古镇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丰富名城内涵,形成彰显永昌文化、环坝区的历史文化旅游圈,让文物“活起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融入其中,让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结合起来,做到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五是借助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将保山隆阳历史文化从点上传播走向面上传播,通过将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云南段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盘活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从而不断扩大历史文化宣传外延,使保山历史文化从城市化走向世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