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催开团结花 瓦马唱响最炫民族风

索引号
01525774-9-/2020-1113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瓦马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0-11-13

瓦马乡小坪箐自然村是一个背靠高山、面朝怒江的苗族村落。从前,这里的村民仅靠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养家糊口。近年来,这个曾经的偏远贫困村,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党建实、百姓富、产业强、环境美”,变身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小坪箐的发展图景,是全乡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的缩影。瓦马乡2019年有户籍人口2548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3157人,占总人口的51.62%,分布有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傣族、回族、景颇族、满族等20个少数民族。近年来,瓦马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主线,将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以脱贫攻坚促民族团结,使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全乡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共生共融、互帮互助、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努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家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宣传教育入人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强化各族人民大团结氛围;在少数民族聚居村,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板,开展同心联结、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注重法治与道德的宣传教化作用,以此来推动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

党群活动心连心。发挥“党建+民族团结”优势,开展党群连心活动。市、区、乡334名干部职工与1033户贫困户结成对子,认成亲戚,并定期进村入户,走访慰问,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帮扶真正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帮扶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谐共处,通过办好各族人民群众一件件“民生小事”,更好的做好“民族团结大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有力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产业发展富民心。通过将民族团结工作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真正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立在各族群众的利益和未来上。结合乡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蚕桑、工业大麻、肉牛养殖作为拉动脱贫攻坚的三驾马车,走出了一条扶贫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幸福感大大提升,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工作的群众基础,使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的带动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培训就业强信心。瓦马乡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提升脱贫质量,巩固民族团结的主抓手,深入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就业扶贫工程,确保富余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开展实用性、实效性的种养殖、烹饪、车辆维修、电焊等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本领,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业就业、就地致富”。重点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群体,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开发了一批生态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截止目前,瓦马乡共组织开展技能培训78期,培训4726人次,安排公益性岗位382个。通过就业帮扶,使更多的群众走出去,富起来,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显著增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助力,更有效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繁荣发展。

夯实基础暖人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瓦马乡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大力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全乡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1306人。整合各类资金,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劳务增收、教育助学、健康关爱、文化共享、交通便民”行动,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乡村两级网络、生产生活用电,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善了全乡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瓦马乡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增加民族和谐因素,努力使扶贫成效增进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使各民族群众深切地感受民族团结带来的实惠,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