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越过深山 走向“古么儿”
- 索引号
- 01525774-9/20240803-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马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08-03
“古么儿”在彝语中意为“幸福快乐”。走进隆阳区瓦马彝族白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可以看到每一个新家,每一张笑脸,每一种变化,都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搬迁后的幸福故事。
在瓦马乡河东村大长田安置点吴阿秀家里,客厅明亮温馨、家具简单整齐、厕所干净卫生。“住在这里好得很,又干净又方便,生活也好了……”说起搬到这里的变化,吴阿秀内心充满喜悦。2019年,在当地干部的动员下,她家搬到了大长田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子。“我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打工,都方便得很。”吴阿秀乐呵呵地说。
“党和政府政策好,把我们移到新农村,现在接送娃娃也很方便。”村民熊万元说起搬迁,总是不忘感谢党和政府。熊万元原来家住拉攀村小坪箐组,自2018年搬迁至大长田安置点后,他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瓦马乡拉攀村小坪箐组坐落于怒江边的山上,是一个靠天吃饭、“竹编茅草房只能围鸡”的苗族村寨,居住着32户人家,村民过着与外界甚少来往的“世外桃源”生活。脱贫攻坚期间,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小坪箐组实现了整组搬迁。
据熊万元介绍,搬迁前,小坪箐组交通不方便,有时会出现病人看病途中因为长途跋涉半路去世的情况,搬迁后交通方便了,20分钟就可以到达医院,就医就学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村民致富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以前不愿意出去打工,搬迁后受到周围村寨年轻人的影响,也开始外出打工,有的则自己开起了小店,收入越来越高。搬迁前村寨时常出现牛羊鸡猪被盗情况,搬迁后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意识也逐渐树立起来,不再出现偷盗的情况,村民日子也越过越好。
搬迁后,熊万元家不但住上了新房子,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稳定的脱贫之路,过上了幸福生活。入住新房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他报名参加了隆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免费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他顺利地在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实现就业。通过就业,他年收入增加6万余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下拉堡村皂角树集中安置点,在一家餐饮店中,老板朱金兵正在娴熟地煮着米线。“从没想到有一天能搬到这里享受这么好的居住环境,没想到还能在小区创业开铺子,更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赚钱。”谈及搬迁后的生活,朱金兵用3个“没想到”来形容。如今,朱金兵的女儿正在上大学,他和妻子经营着餐饮店,2023年又新增了快递代收业务,一个月有5000元—6000元的收入,一家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他们生活的变迁只是瓦马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曾经世代生活在深山里的群众,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陆续搬迁至安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瓦马乡对264户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大长田、小龙井、大园子、皂角树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彻底解决了山区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
安居才能乐业。有了安全的居所,搬迁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不再被贫困所束缚,而是勇敢地走出去。瓦马乡不断探索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措施,通过在安置点建盖商铺、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建设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式帮扶带动一批,鼓励群众承包土地发展产业带动一批,政府帮扶、教育资助等帮扶一批,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群众越过深山,走向“古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