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瓦马乡防灾减灾工作的建议
- 索引号
- 01525774-9/20241125-0000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瓦马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救灾信息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11-25
近年来,隆阳区在防灾救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下足了功夫,但就基层来说,防灾救灾工作仍然存在突出短板。
一、基本情况
瓦马乡区域上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端,怒江东岸。区域地貌分区属滇西山地峡谷区,保山中山盆地亚区。区内地形切割甚大,地形坡度较陡。因地形影响,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较多,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截至目前,全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4个,山洪灾害危险区21个,主要分布在孙足河流域、汶上村、新民村等南部,东南部区域。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
二、工作情况
(一)强化预警落细落底。严格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及联动响应机制,在收到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微信工作群、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将预警信息发布“叫应”到各村,落实到最末端操作人员,确保预警信息传达到户到人。
(二)强化“技防+人防”作用。“技防+人防”实现“隐患点+风险区”点面控制。在雨量、地质灾害、山洪等监测设备对全乡范围内的山体、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的同时,安排村组干部和56名地质灾害监测员、35名山洪灾害监测员,对各灾害隐患点实施人工巡查监测,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转移。特别是针对“山高坡陡”“山顶下雨山下晴”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汲取2022年“8.01”泥石流灾害经验教训,安排3名人员在香柏场山顶进行驻守,实时监测天气及灾害点变化情况,形成“上下游联动”“山顶下雨山下转移”的机制。
(三)强化防汛关口前移。牢固树立“宁可十防十空、不可一次失防”的意识,做到防汛关口前移,坚持危险区域群众“应转早转、应转快转、应转尽转”,由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由班子成员、乡干部、村组干部点对点负责开展群众转移工作,坚决做到“不漏一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人员转移后必须核实转移人员安置是否到位,确保转移路线、地点明确,组织保障有力,转移果断安全,管理高效有序,形成“预报—预警—叫应—转移—安置—安全评估”的工作闭环。2024年汛期,瓦马乡坚决果断安全转移安置群众18676人次。通过快速高效转移,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瓦马乡汛期开展群众转移避险工作经验受到保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表扬。
(四)强化转移后勤保障。共设置6个集中安置点,为妥善安置转移避险人员,在安置点配备床、枕头、被子等生活用品,水、大米等生活物资储备充足,确保转移避险群众有饭吃、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防治、预警较难。雨季时间较长,山区地质情况复杂,大都是土山,大雨时易产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地道路狭窄,大部分地势低洼,交通不便,不利于排水和快速疏散人员。
(二)应急保障能力弱。一是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气象、水文预报的精准度和预见期尚不能完全满足防汛抗旱指挥精准调度的需要。二是基层防汛抗旱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如,瓦马乡水利工作站现有工作人员2人,防汛抢险技术骨干不足,专业化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队人员老龄化、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青黄不接。
(三)排涝工程抗洪能力不足。一是基层地区排水体系设计不科学,排水渠道不畅通。有的排涝工程年久失修,壅塞严重,功能减弱或丧失。另外,影响河道行洪的建筑物,树木和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一旦遇到降水集中的情况,很有可能因为排水不畅,造成灾害。二是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善。道路下水道少,维护不及时,在遇到大雨天气时,极易在路面低洼处、交叉口处、道路上造成积水成河,给群众与车辆出行带来不便。
(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差。瓦马乡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地质结构恶劣,土壤疏松,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低。孙足河因受“8.01”“9.20”“9.03”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孙足河整条河流遭受了严重损毁,砂石淤积严重,虽已委托保山城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清淤疏浚,但项目进度缓慢,存在行洪安全隐患。
(五)群众自然灾害防御意识低。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低,自然灾害防御意识淡薄,不重视防汛工作,认为防汛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心存侥幸,不能正确估计洪涝灾害的威胁且汛前演练培训不积极参与,存在敷衍应付的情况,汛期防御措施不到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防汛基础工程投入。针对防汛基础工作薄弱问题,建议编制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项方案,给予基层更多项目支持,集中资金攻坚防汛薄弱环节,全面提升中小河流的综合防洪排涝能力。
(二)提升防汛测报预报水平。加强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精准识别和智能分析机制,实现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共商、共建,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三)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防洪涝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尤其是在防汛信息系统的兼容和共享方面,要加大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防汛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为满足汛期防汛抢险通车要求,应加大对水库、危险路段的道路建设力度,在每年雨季来临前加大对汛期冲毁的道路、桥梁修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