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汇总表(113项)
- 索引号
- 115330015798377733-/2022-0625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06-25
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汇总表(113项) |
||||||
截止到2022年4月,国家文旅部公示国家级项目1个 | ||||||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保护单位 | 公布批次 | 命名时间及文号 |
1 | 传统技艺 | 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 | 国家级 | 金鸡乡 | 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 | 2013年11月23,云政发[2013]148号 |
截止到2022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项目7项 | ||||||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保护单位 | 公布批次 | 命名时间及文号 |
1 | 传统舞蹈 | 彝族舞蹈“擦大钹” | 省级 | 瓦房乡 |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09年8月26日,云政发〔2009〕152号 |
2 | 传统美术 | 民间版画“甲马” | 省级 | 板桥镇 |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09年8月26日,云政发〔2009〕152号 |
3 | 传统技艺 | “乌铜走银”绝技 | 省级 | 板桥镇 | 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 | 2009年8月26日,云政发〔2009〕152号 |
4 | 口述文学 | 九隆传说 | 省级 | 隆阳区 | 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 2013年11月23,云政发[2013]148号 |
5 | 传统音乐 | 洞经音乐 | 省级 | 隆阳区 |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 | 云政发〔2017〕33号。 |
6 | 传统技艺 | 下村麸醋 | 省级 | 隆阳区 |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2017年6月2日,云政发〔2017〕33号。 |
7 | 传统戏曲 | 香童戏 | 省级 | 隆阳区 |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2017年6月2日,云政发〔2017〕33号 |
截止到2022年4月,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项目65项 | ||||||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保护单位 | 公布批次 | 命名时间及文号 |
1 | 口述文学 | 月罕姆卓与冒龙央 | 市级 | 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 | 口述文学 | 霁虹桥的传说 | 市级 | 水寨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 | 口述文学 | 杨升庵的传说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4 | 口述文学 | 杜文秀的传说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 | 口述文学 | 怒江和瑞丽江传说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6 | 口述文学 | 王宏祚的故事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7 | 口述文学 | 大砧板二砧板的故事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8 | 口述文学 | 九子不孝父,一女打金棺的故事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9 | 口述文学 | 邓子龙的传说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市级)保政发〔2007〕63号; |
10 | 口述文学 | 谎张三的传说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1 | 口述文学 | 杨务本的传说 | 市级 | 辛街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2 | 口述文学 | 卧佛寺的传说 | 市级 | 板桥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3 | 口述文学 | 脚底板开裂-下村(皴)等歇后语一千余条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4 | 口述文学 | 《兰津谣》等个民族歌谣百余首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5 | 口述文学 | “早烧日头晚烧雨”谚语四百余条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6 | 口述文学 | 保山西庄—猪八戒的故乡 | 市级 | 板桥镇 | 保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7 | 口述文学 | 梁金山的故事 | 市级 | 蒲缥镇 | 保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8 | 传统音乐 | 傈僳族民歌《长刀歌》等二十余首 | 市级 | 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19 | 传统音乐 | 汉族民歌《身背篮子打苤菜》等近百首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0 | 传统音乐 | 彝族民歌《青龙上山水好吃》等二十余首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1 | 传统音乐 | 苗族民歌《送郞送到麻栗坡》等十一首 | 市级 | 隆阳区西山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2 | 传统音乐 | 德昂族民歌《妹妹在山上等阿哥》等二十余首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3 | 传统音乐 | 傣族民歌《我们俩人的爱情》等四首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4 | 传统音乐 | 白族民歌《花见蜜蜂笑着开》等十余首 | 市级 | 隆阳区杨柳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5 | 传统舞蹈 | 芒宽乡、潞江乡傣族舞蹈“嘎光” | 市级 | 隆阳区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6 | 传统舞蹈 | 潞江乡德昂族舞蹈“八步舞”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7 | 传统舞蹈 | 芒宽镇傈僳族舞蹈“无伴奏打跩” | 市级 | 隆阳区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8 | 传统舞蹈 | 潞江乡、芒宽乡傈僳族“三弦舞”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29 | 传统舞蹈 | 瓦马乡、芒宽乡苗族舞蹈“芦笙舞” | 市级 | 隆阳区瓦马乡、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0 | 传统舞蹈 | 瓦马乡、杨柳乡等地彝族舞蹈“嘎开” | 市级 | 隆阳区瓦马乡、杨柳乡等地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1 | 传统戏曲 | 潞江乡“傣剧”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2 | 传统工艺 | 杨柳乡甘沟村彝族麻纺织传统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杨柳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3 | 传统工艺 | 瓦房乡上寨村手抄构皮纸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瓦房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4 | 传统工艺 | 金鸡乡杨从明民间乐器制作 | 市级 | 隆阳区金鸡乡 | 保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35 | 传统工艺 | 下村豆粉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永昌镇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36 | 传统工艺 | 河图大烧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河图镇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37 | 传统工艺 | 潞江傣族土司食谱菜肴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38 | 传统工艺 | 金鸡口袋豆腐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金鸡乡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39 | 传统工艺 | 金鸡“永昌清真火瓢牛肉”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金鸡乡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40 | 传统工艺 | 蒲缥甜大蒜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蒲缥镇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41 | 传统工艺 | 板桥镇青龙街百年老字号“芝兰轩”糕饼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板桥镇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42 | 传统工艺 | 板桥镇青龙街百年老字号“桂香楼”糕饼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板桥镇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43 | 民俗 | 老营乡旧寨民族民间水磨生产习俗 | 市级 | 隆阳区老营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44 | 民俗 | 潞江镇德昂族传统服饰习俗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45 | 民俗 | 潞江镇、芒宽乡傣族传统节庆习俗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46 | 民俗 | 保山哀牢犁耙会 | 市级 | 隆阳区河图镇 | 保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47 | 民俗 | 保山端阳花市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48 | 民俗 | 丙麻犁耙会 | 市级 | 隆阳区丙麻乡 | 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10月30日,保政发〔2012〕208号 |
49 | 文化保护区 | 芒宽乡芒龙村拉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 市级 | 隆阳区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0 | 文化保护区 | 潞江镇石梯村白寨德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1 | 文化保护区 | 潞江镇芒旦村老城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2 | 艺术之乡 | 芒宽乡民族民间歌舞之乡 | 市级 | 隆阳区芒宽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3 | 艺术之乡 | 潞江傣族乡民族民间歌舞之乡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4 | 艺术之乡 | 板桥镇沙登甑子工艺之乡 | 市级 | 隆阳区板桥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5 | 艺术之乡 | 汉庄镇永铸村铸造工艺之乡 | 市级 | 隆阳区汉庄镇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6 | 艺术之乡 | 金鸡乡育德村制陶工艺之乡 | 市级 | 隆阳区金鸡乡 | 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7年4月30日,保政发〔2007〕63号 |
57 | 传统技艺 | 保山南红玛瑙雕刻技艺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 2015年9月28日,隆政复〔2015〕50号。2016年2月25日(市级)保政发〔2016〕5号 |
58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民族刺绣传统技艺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 2015年9月28日,隆政复〔2015〕50号。2016年2月25日(市级)保政发〔2016〕5号 |
59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老字号黎明酱园传统调味品制作工艺 | 市级 | 隆阳区 | 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 2015年9月28日,隆政复〔2015〕50号。2016年2月25日(市级)保政发〔2016〕5号 |
60 | 传统技艺 | 潞江镇邹家老油坊野生铁核桃油水煮法制作技艺 | 市级 | 隆阳区潞江镇 | 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 | 2015年9月28日,隆政复〔2015〕50号。2016年2月25日(市级)保政发〔2016〕5号 |
61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罗明土榨红糖传统制作技艺 | 市级 | 隆阳区杨柳乡 | 隆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2020年7月23日,(市级)保政发〔2020〕15号 |
62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金鸡乡姬家鞍子传统制作技艺 | 市级 | 隆阳区金鸡乡 | 隆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2020年7月23日,(市级)保政发〔2020〕15号 |
63 | 民俗 | 隆阳区瓦窑镇丧葬习俗细皮白 | 市级 | 隆阳区瓦窑镇 | 隆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2020年7月23日,(市级)保政发〔2020〕15号 |
64 | 民俗 | 隆阳区瓦窑镇旧地基年俗双龙会 | 市级 | 隆阳区瓦窑镇 | 隆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2020年7月23日,(市级)保政发〔2020〕15号 |
65 | 传统美术 | 隆阳区传统泥塑 | 市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2020年7月23日,(市级)保政发〔2020〕15号 |
截止到2022年4月,隆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项目40项 | ||||||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保护单位 | 公布批次 | 命名时间及文号 |
1 | 口述文学 | 石花洞的传说 | 区级 | 隆阳区丙麻乡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2 | 口述文学 | 借碗的传说 | 区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3 | 口述文学 | 密罗沙 | 区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4 | 传统舞蹈 | 隆阳区彝族“花棍舞” | 区级 | 隆阳区杨柳乡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5 | 传统舞蹈 | 隆阳区白族“打跩” | 区级 | 隆阳区瓦窑镇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6 | 传统戏剧 | 隆阳区汉族戏剧“滇剧” | 区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7 | 传统戏剧 | 隆阳区“花灯” | 区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8 | 传统曲艺 | 隆阳区“曲艺”扬琴、鱼鼓、评书 | 区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9 | 民俗 | 隆阳区老营乡社会民俗 | 区级 | 隆阳区瓦窑镇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10 | 民俗 | 隆阳区傈僳族饮食习俗 | 区级 | 隆阳区芒宽乡 | 隆阳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5年6月30日;隆政复〔2005〕38号 |
11 | 民俗 | 隆阳区板桥镇青龙街“啰猴儿”茶馆 | 区级 | 隆阳区板桥镇 | 隆阳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隆政复2012[44号] |
12 | 民俗 | 瓦房乡党东村水碓、水磨习俗 | 区级 | 隆阳区瓦房乡 | 隆阳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5年9月28日;隆政复〔2015〕50号 |
13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金鸡乡乳鸽传统制作技艺 | 区级 | 隆阳区金鸡乡 | 隆阳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 |
14 | 传统医药 | 隆阳区“光德堂”王氏风湿类传统中医疗法 | 区级 | 隆阳区 | 隆阳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0年4月2日;隆政复〔2020〕23号 |
15 | 传统技艺 | 永昌料丝灯制作技艺 | 区级 | 金鸡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16 | 传统技艺 | 杨柳火腿传统制作技艺 | 区级 | 杨柳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17 | 传统技艺 | 杨柳米酒传统制作技艺 | 区级 | 杨柳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18 |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 隆阳民族传统射弩 | 区级 | 芒宽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19 |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 隆阳民族传统打陀螺 | 区级 | 芒宽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0 |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 隆阳彝族拳术 | 区级 | 芒宽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1 | 传统技艺 | 保山“三春茶”传统制作技艺 | 区级 | 兰城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2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李家屯豆腐制作技艺 | 区级 | 兰城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3 | 传统美术 | 隆阳剪纸 | 区级 | 兰城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4 | 传统技艺 | 隆阳民间纸扎技艺 | 区级 | 兰城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5 | 传统医药 | 古月堂传统中医诊疗 | 区级 | 板桥镇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6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瓦渡核桃糖制作技艺 | 区级 | 瓦渡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7 |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 德昂族传统武术“反拳” | 区级 | 潞江镇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8 | 传统技艺 | 隆阳民族竹编技艺 | 区级 | 潞江镇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29 | 传统美术 | 永昌墩绣技艺 | 区级 | 九隆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0 | 传统美术 | 隆阳区古建筑民间彩绘工艺 | 区级 | 青华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1 | 传统技艺 | 永昌米花制作技艺 | 区级 | 永昌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2 | 传统技艺 | 永昌糖渣制作技艺 | 区级 | 蒲缥镇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3 | 传统技艺 | 隆阳区蒲草编织技艺 | 区级 | 蒲缥镇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4 |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 永昌传统耍龙舞狮 | 区级 | 河图街道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5 | 传统音乐 | 永昌传统唢呐音乐 | 区级 | 隆阳区文化馆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6 | 民俗 | 永昌传统灯会 | 区级 | 隆阳区文化馆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7 | 传统技艺 | 永昌锔瓷传统技艺 | 区级 | 隆阳区文化馆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8 | 民间文学 | 永昌地名歌谣 | 区级 | 隆阳区文化馆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39 | 民间文学 | 住氏香魂 | 区级 | 隆阳区文化馆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
40 | 传统技艺 | 党麻民间石拱桥营造技艺 | 区级 | 西邑乡 | 隆阳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1年5月31日;隆政发[2021]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