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文化馆2022年戏曲进乡村演出随记
- 索引号
- 115330015798377733-/2022-070100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2-07-01
隆阳区文化馆2022年戏曲进乡村演出随记
在风暖云柔的春夏之际,隆阳大地呈现出一片草木葱茏、欣欣向荣的景象,隆阳区文化馆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开启了2022年“戏曲进乡村 文化进万家”暨“香童戏”公益性演出活动,隆阳城乡的社区、村组到处活跃着演出队的身影,一台集“唱、念、做、舞”于一身的传统文化大餐“美美”的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省级非遗项目“香童戏”的各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使出浑身解数,将“香童戏”的经典剧目一一展示给大家,让老百姓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加深了对“香童戏”的了解;云南花灯小戏的演员们用朴实的乡音和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从4月到6月,演出队行走在隆阳的大小村寨,他们顶烈日、冒风雨,3个月的时间里,为基层群众送上了80多场精彩的传统戏曲文艺演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香童戏”“云南花灯”等本土优秀戏曲剧目。
4月25日中午,演出队结束了上午场的演出后乘车来到瓦渡乡土官小学,可学校临时接到停电通知,演出将无法正常进行。经过一路颠簸的演员们虽然很疲惫,可是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依然决定没有音响,现场凭借自己的声音演唱。那天中午的太阳格外热烈,顶着烈日,演员们拼尽了全力,圆满地完成了一场没有音响设备支撑的特殊演出。
4月28日,在瓦房乡党东村,由于村道狭小,演出车辆无法进入,只能停在公路边。演员们二话不说,肩扛手拿,你抬我搬,把音响、道具、服装箱子全部靠人工运到了演出场地,为党东村的父老乡亲们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5月14日,由于是周末,板桥青龙街挤满了前来游玩的群众,演出队参加了由区文旅局主办的“2022年中国旅游日活动”,演出现场十分热闹,观众一波接一波,从下午六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香童戏”的一大特点就是勾脸不戴面具,连续的演出给演员们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们每一个剧目下来都要卸妆,然后为下一个剧目勾脸造型,当天晚上的演出有几个剧目都是循环演出了几次,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每个演员每次出场都保持了最高的激情和最好的状态。
6月23日水寨乡的演出,乡文化站安排在一个半山腰的村子里,只有拉音响设备的小皮卡车可以开到演出场地,演员们把东西从中巴车里搬到小皮卡车上,挂上一档,音响师兼歌手戚峰延一趟一趟的冲上山坡,运送着演出设备,演员们跑步紧紧尾随车后,随时准备为上不去坡的皮卡车推车;原定于中午一点开始的水寨乡海棠洼村的演出,因为倾盆大雨无法进行,从一点到三点,雨一直下,可环顾演出场四周,闻讯赶来观看演出的群众还挤在房檐下没有离去.....看着雨小了点,我们当即决定演出开始,踩着积满雨水的舞台,大家的演出热情依然不减。
6月24日,瓦窑镇小浪坝村村委会广场上坐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学生和村民们,演员在台上尽情的表演,孩子们和老百姓看得兴致勃勃,突然天降大雨,观众们拿出雨伞,依然坐在原地观看,“观众不散,我们不撤”,香童戏演员王加俊、刘晓军、何光文硬是冒着大雨,完成了最后一个剧目的演出。
在演出队里,有一个随时脸上挂着微笑却不太爱讲话的大男孩,他就是今年刚刚23岁的杨和润,小小年纪的他出生在“香童世家”,跟随父亲和叔叔学习“香童戏”已经十几年了,他本可以光彩的走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演技,可是因为整个剧组的服装道具需要有人打理,他便放弃了上舞台的机会,默默的为大家收拾整理每一场演出的服装和道具。演出开始前,他将服装按剧目分类为大家放好;演员下场后,他又将服装整齐地叠放到箱子里,默默无闻地做着一名幕后工作者。
66岁的陈利华老师,是隆阳区文化馆的退休职工,因为热爱花灯艺术,退休后的他仍然坚持每年都参加馆里组织的送戏下乡演出,今年也不例外。作为演出队里年龄最大的演员,他从不讲任何条件,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从板桥来到统一乘车地点和大家一起出发,每场演出前都会认真准备,严格要求自己,为年轻演员们做了最好的表率。
“香童戏”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学明师傅,身患高血压多年,在演出中又承担着旦角表演的任务,男同志演旦角在声音和身段表演上都有着较高的难度,可他凭借自己多年练就的功底,从没有因为身体的不适耽误演出,每次上场都以自己亮丽的嗓音博得全场喝彩。
在我们的演出队伍里,像这样感人的画面太多太多。省级传承人杨妮军、市级传承人王学华、董光华,还有更多的年轻一代民间艺人们,他们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为本土优秀传统戏曲“香童戏”“云南花灯”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