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近乡味愈浓,最忆是故乡
- 索引号
- 01525694-9/20240417-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供销社
- 公开目录
- 部门信息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04-17
清明虽过,对亲人的怀念却依旧萦绕心头。每年清明节,我都是必回老家的。老家位于隆阳区瓦窑镇上寨村,距离瓦窑集镇两三公里的路程,是一个仅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祖祖辈辈靠耕作为生。
儿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在老家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更,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春节过后,家家户户的青壮年劳动力陆续外出务工,村子里仅剩下老人和孩子们。虽说现在的日子不像祖辈那样完全依靠“脸朝黄土背朝天”来讨生活了,但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依然舍不得闲下来。这不,春节过后清明前夕,老人们早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大家都在忙着采摘松花呢。
松花粉味甘平无毒,作为松属植物的遗传物质,除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一般营养物质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黄酮、酶、脂肪酸及辅酶等200余种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祛风益气、收湿、止血,治头旋眩晕,中虚胃疼、久痢、诸疮湿烂、创伤出血的功能。老人们采摘松花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售卖,以此赚取微薄的收入弥补家用,更主要的是为了清明节自家制作松花粑粑供奉先祖。新鲜的松花采回家,放到簸箕里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三两天,然后用小木棍轻轻敲打晒干的松花,敲落花粉,再用粗筛、细筛筛选多遍去除杂质,方能得到金黄细腻的松花粉,过程麻烦不说,数量也极其有限,一篮筐松花能最终能收取的花粉也不过几两。但对于习惯了劳作的老人们来说,这点儿辛苦跟能够在清明节给先祖供奉上一盘金黄喷香的松花粑粑,并能让家人们大饱口福相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
老家的清明节颇有讲究:清明当天只能供奉新坟(去世不满一年的亲人为新坟),老坟则都在清明节后选取一个合适的日子供奉。儿时,供坟极其隆重,到了选定的供日子,家人齐聚,大家肩扛手提,带着锅灶柴米、活鸡、肉类蔬菜等一应物品直接到墓地生火做饭,修坟插柳,一般都是从早到晚一整天忙碌在墓地。而现在,顺应森林防火要求和响应绿色祭奠的号召,到墓地生火煮食的习俗已悄然改变,唯一保留的就是修坟插柳和做松花粑粑供奉先祖了。
松花粑粑做法简单,先取糯米粉置于盆中,加入适量温水用筷子搅拌成微湿的块状备用;再拿出珍藏的松花粉放入大碗,加入凉开水适度搅拌,静置几分钟后,黄澄澄的花粉就结成块浮于表层,而松油等杂质等沉于碗底。这时候,需要小心地将表层粉块捞出并放入盆中与糯米粉一起充分糅合,直到面团表面光滑平整、软硬适中。起锅烧油,揪一小坨面团置于掌心捏成平整厚片,取备好的红糖粉放在面片上,包边,小心捏成饼状,油温七成热时将饼下锅,炸至两面金黄即可出锅。炸制的过程中,控制好油温,油温过低炸出来的松花粑粑不够松软,油温过高则易糊、漏糖。这样做出来的松花粑粑表面金黄酥脆,内里柔软粘黏,咬一口,满满的红糖汁爆浆而出,给人味蕾极大的满足。
松花粑粑是清明记忆,更是属于母亲的味道。母亲在世时,每年都亲自采摘松花收取松花粉,并在清明节亲手做一大盘松花粑粑。如今,清明做松花粑粑供奉先祖的习俗仍在延续,只是那个做松花粑粑的人,从母亲变成了嫂子,而母亲,已从忙碌的厨房移步上了供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