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营社区“党建+四治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索引号
01525771-4-/2022-0805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瓦窑镇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2-08-05

老营社区党组织设立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6个。现有正式党员125人,预备党员2人,其中,35岁以下党员28人,60岁以上党员38人,少数民族党员7人,大专学历及以上党员19人,女性党员47人,光荣在党50年以上16人。党总支部班子有5人,其中,40岁以下3人,40岁以上2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2人,初中1人,小学1人。自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以来,老营社区党组织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软、硬件实力全面提升,组织管理提质增效,逐步构筑成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方法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响好的坚实基层战斗堡垒。

“1+N+1”聚人心

建强一个“火车头”。老营社区党组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制度管人、凭制度办事,不断健全议事决策、内部管理、组织生活、“三资管理”等制度,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活动。党总支班子成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在工作中互相信任、互相补台,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营造共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用活多种“党建+模式”。坚持把推进基层党建与业务融合作为重点任务和重要课题,党支部书记带头亲自安排部署,探索实践,着力破解“两张皮”问题,摸索出“党总支部+理事会+户主”、“党总支部+机关单位联络点+党员代表模范”、“党总支部+企业联络点+党员标兵”、“党总支部+个体(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等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让党员、群众与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践行服务宗旨,做到“手上有茧,脚底有泥”,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纾难解困。2022年,老营社区党组织制定民生实事计划3件,党员(个人)为民办事清单15件,通过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人居环境提升、交通安全整治、未成年人保护等,不断拉近党群距离,做群众的“身边人”。

“1+8+24”强组织

党员群众“心连心”,挂钩联系“无死角”。社区每名党员挂钩8户村民,定期入户走访,及时收集村民建议,党组织、党员、楼栋长(搬迁点)、村民代表主动认领,及时解决群众困难。

为民办事“面对面”,志愿服务“不打烊”。在村委会门口、搬迁点主要道路口、各楼栋楼道口设置志愿服务公示栏,将社区“两委”班子、党员、楼栋长、村民代表身份、责任、承诺、联系方式在各楼栋口亮出来,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

“5+20+1”建阵地

对标对表促规范,社区办公标准化。对照五个基本、二十项规范和作用发挥标准,聚焦场所建设、牌匾悬挂、服务窗口、宣传橱窗、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进行规范设置,整合社区办公场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和“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集党建、群团、民政、计生、残联、社保、医保、综治等窗口服务功能于一体,实现阵地建设“标准化”。

尽善尽美促提质,党员活动便捷化。改造升级搬迁点党员活动室,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学习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综合体”,为党员活动提供场所,为邻里交流提供平台。村民出门、下楼即可参加党组织、群团组织、文艺队、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开展的活动,增进组织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以德立规,健全德治机制

着力健全“一约五会”文明新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限酒会,构建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文明新机制。

着力倡导“三办三化”文明新风尚。深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理念,逐步实现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形成互相监督提醒、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尚。

以德示范,树立德治典范

建好一支宣讲队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成立由党员、致富带头人、民间文艺爱好者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邀请本村致富带头人、孝老爱老代表等开展“致富经”、“孝老经”等主题宣讲,分享心得经验、凝聚共识、营造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的氛围。

开展一批评优活动,以“先进户”带“后进户”。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五美户”“健康绿色家庭”评选活动,组织宾馆、餐饮、副食店等经营户开展“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抓示范,对评选出的对象进行表彰并挂牌,同时实行半年一评,增强群众创先争优的自信心。

划定一片责任区域,以“先锋岗”改“落后样”。通过党员和乡贤的示范带头,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划分党员卫生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村民自觉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私搭乱建等,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整洁,有效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现象。

以德育人,开展德治教育

立好“一规”,涵养良好家风。征集并上墙家训家规,立足家风家教、文明礼仪等文化习俗,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美家庭建设之风

讲好“一堂”,凝聚向善力量。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志愿宣讲服务活动,提振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凝聚蓬勃向善的道德力量。

塑好“一墙”,彰显文化底蕴。在主要路段彩绘文明新风尚文化墙,结合农耕文化、家风民风、乡贤文化等文化特色,打造老营“文化墙”,全力夯实道德文化基础。

 

坚持法治为本,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织牢“一张网络”,优化网格化治理体系

完善五级网格管理,压实问题包保责任。严格执行《瓦窑镇加强“十户联防”五级网格员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各级网格长就基层矛盾、涉黑涉恶、涉黄涉毒等治安问题和疫情防控进行线索和情报收集,将重点人员和问题分别包保到具体责任人。

完善分析研判机制,落实矛盾纠纷化解。由社区法治村主任牵头,各级网格长配合,每月定期召开网格问题分析研判会议,对各网格反映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逐一提出解决措施,切实将基层群众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群众满意度。

打造“两支队伍”,创新队伍化治理方式

组建“女子义务调解队”。以“司法所+社区+村民”女性代表为主体,以“普通话+方言”相结合,将生硬干涩的法律条文生动宣传讲述,促进平安法治建设。

组建“肖大哥企业服务队”。以“司法所+社区+企业”相结合,通过向企业员工提供法律援助、司法调解等服务,在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中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健全“三项机制”,提升实体化治理成效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打造公共法律服务调解站,进一步夯实基层综治工作基础;聘请司法所、派出所负责人担任社区法治村主任,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学习培训活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健全特殊人群管控机制。对社区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员,采取逐一核对登记建档,并确定社区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形成“一人一档、一人一方案”,以分类管理和重点管理相结合,做好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健全治安防控联动机制。针对重点场所开展定期巡查,注重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和运用,并制定反应迅速、有效可行的预案;对矛盾纠纷实行分级、分部门调处,对复杂矛盾实行多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化解的大调解、治安防控大联动工作格局。

坚持自治为基,不断激发基层社会参与活力

构建自治机制,培育村民自治能力

坚持“先协商后行动”,完善议事机制。通过构建各利益相关方民主协商的常态化机制,促进社区公共事务及问题的解决。推选产生社区协商议事会,出台协商内容、协商议事会议协商主体、协商议事室工作规则、协商议事工作流程等4项制度,为社区、村民达成有效集体行动奠定制度基础。

坚持“先自治后整治”,规范社区治理。针对搬迁点的环境脏乱差、乱堆乱放等现象和集镇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坚持“先自治后整治”的原则,依托村规民约和“四议两公开”,搬迁点、集镇“改不改、怎么改、改后效果怎么样”全部由村民说了算,村民通过议事会协商形成整治共识和实施程序,并予以落实。

深化自治体系,推进自治家园建设

打造三支特色自治队伍。与老营中学、老营中心小学、老营幼儿园共同组建“老营义警”,与宾馆、餐饮副食店共同组建“老营管家协会”,与企业组建“绿水青山环卫队”,引导鼓励村民自己开“处方”、共决策、破难题。

搭建一个特色自治平台。在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等家中设立组务管理工作站、自治队伍联系点等“老营驿站”,使之成为村民议事、谈事的临时站点,构建村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

完善自治过程,推进自治项目建设

自下而上推进自治项目建设。通过“收集公共议题、建立自治项目、形成自治机制”,逐步建立自治共治项目化建设的良性通道。

相辅相成推进自治项目建设。把搬迁点(楼栋)自治建设与“老营驿站”等站点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基层最小自治机体”、打造“微治理”服务平台。

坚持智治为擎,积极构建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

矛盾纠纷“老营+大数据中心”来协助

建立“老营+大数据中心”平台。以建设“智慧老营”为目标,探索建立“老营+大数据中心”,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创新,提高运用科技手段辅助决策能力、治安防控能力、服务群众能力,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

建立“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将社区的人、地、物、事、情等纳入基础信息库,实现电子地图与社区、网格、楼栋、家庭的直接关联和查询,保障基础信息的规范化,为工作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堵点难点“老营+高清摄像头”来守护

整合系统资源,在“扩面”上下功夫。将社区现有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水资源保护监测系统、“雪亮工程”高清摄像头等进行系统整合,一并接入大数据中心,提高辖区监控覆盖面。

整治监控盲区,在“补点”上下功夫。新增搬迁点小区监控摄像头20个、主要干道高清摄像头10个、“治安盲区”监控摄像头20个(背街小巷、边山道路等),新增企业排污口监控摄像头6个、排泄废气处监控摄像头6个,并将高清摄像头与大数据中心对接,通过增设监控点位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和漏洞。

困难麻烦“老营+e治理”来帮忙

开发“老营e治理”微信小程序。开通随手拍、微心愿、微党建、微实事、微平安、微服务、微论坛和微公开等功能,村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及时反映问题、说事、议事、评事,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同时对社区“三资”管理、“三务公开”进行监督,破解民声上行不畅、民生问题解决下行不及时等治理难点、痛点、堵点,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村民自治和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