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水寨传统村落
- 索引号
- 01525770-6-/2020-0403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水寨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0-04-03
迷雾中的水寨传统村落
水寨传统村落,坐落于罗岷山系主峰大顶山北麓山腰一带,沿山脚呈带状分布。曾几何,这里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滇西驿站、马帮商旅、流民迁移的重要通道,是古西南丝绸之路进入永昌古道的第一站。是一个居民聚集较为集中的古老村落。
据记载,明朝时,水寨归辖于“三铺地”,作为三铺地中的人口重铺,辖治集管中心,主要安置陶、万、马、郭、杨五姓。清朝时,三铺地内没有完整的行政机构。每铺推举一人,负责催纳田赋,推派差役,奉上行下,维护地方治安,又每隔五里设一哨,每哨置工兵一人,担负“邮递中转”。此制直至民国新政建立为止。民国二十五年,察水寨乃通往省城之“咽喉”,始将水寨定为直隶沧平镇,水寨被确定为镇“首脑”驻地。
逢缘有期,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曾情注水寨,马可·波罗、徐霞客、邓子龙、张合、王宏祚、杨升庵、李根源、艾思奇、徐悲鸿、卫立煌、宋希濂等,他们为水寨的历史和发展添上缤纷多彩的一笔。
宁静的街巷和悠闲的鸭先生
2013年8月水寨村被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房屋外观上最大特点就是出阁架斗,雕梁画栋,木工讲建筑究精细,最显眼的是门额头和过梁头上雕饰的经文匾额和狮头、凤、龙、花等图案。村落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86%以上,其中在册登记12个,拥有郭家大院、马家大院、杨家大院、陶家大院、杨显洪、陶金良民居、回龙寺、老小学、马占聪民居等古建筑。
转角一隅
时光荏苒,雨中的水寨古村落,犹如一幅隽永的水墨画,静谧安然。迷雾中的街巷,临街商铺默然矗立,青石板铺心,鹅卵石镶边的街道,雨后光洁如洗。古道悠悠,声声马铃犹然在耳,“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一瞬间,我的思绪被拉回到那个驻马店、饭馆、茶室、赌场、杂货铺林立,夜灯朗照,人喊马嘶的年代。沿着街道向上直行,两侧多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在转角处往下看,青色瓦片上方,炊烟袅袅,一派祥和安宁。古道两侧不时传出的交谈声,将古寨的寂静打破。继续往前走,接连几间房屋外鲜红的无人居住标识牌格外抢眼,部分房屋山墙半坍屋梁倾斜。这座未经任何商业开发的古老村落,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村庄的原始和古朴。然而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原始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象征着落后,所以当一方水土无法在养育和承载一方人的理想时,便有了远方的诗歌和美好。于是人们背起行囊,远走他乡,谋一个前程,拼一个未来!他们的理想在异乡扎了根,古寨的空巢化愈演愈烈,许许多多的老房子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胆。行至村尾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和村头榕树相呼应的华盖似的榕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这方土地。我曾无数次的从这街巷走过,在我眼里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未经开发,没有流量,它用质朴和本真维持着古村落的“古”。正是这种“古”让她以生命最舒展的状态绽放,也是这种“古”加速了她的失落与消弭。
四合院
一直以来,传统村落被认为是农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但是,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村落在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下会走出迷雾,迎来属于她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