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蝶变水寨的故土新颜
- 索引号
- 01525770-6/20231120-0001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水寨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11-20
三年,蝶变水寨的故土新颜
水寨俗谓“瑞寨”,四山环抱,村前一洼平地,每到夏秋季节,薄雾系山腰,长虹贯日,白鹭祥集;称此种景象为“瑞气”,故以之命寨名。
实现全面脱贫的这三年里,曾经偏僻幽远,贫穷落后的水寨,而今房屋林立,华灯初上,在扶贫中崛起。告别了茅土屋,泥泞路,贫困日,迎来了小洋楼、水泥路、康养村。黎明的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水寨儿女的梦想,如春风一样和煦!
抓实基础设施“改穷貌”,筑牢脱贫根基。“现在路面平整了,到村上办事、到水寨赶集时间都节省了不少”,谈及道路的变化,水沟村丁香组村民李朝贵感慨地说。水寨乡通过实施整乡推进、精准扶贫、国开等项目,开挖道路200余千米,硬化150余千米,且危险路段有防护措施,实现了全乡1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通过实施人畜饮水联网工程,实现全乡农户自来水全覆盖。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工程,实现10千伏动力电全覆盖,全乡所有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供电可靠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学校、卫生室100%通宽带网络。全面完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乡10个行政村村级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全乡村级党组织活动有阵地、议事有场所,为群众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舒心的办事平台。路宽、水足、灯亮、网通、房好,一派新农村的好景象。
抓实住房保障“挪穷窝”,实现住有所居。水寨乡地势西高东低,人口居住分散,是典型的山中之乡。棕元村博刀山组村民郭天良户家中有两位老人,每次生病,就医或医生上门都要折腾半天,孩子上学路途也极为遥远,全家搬迁到大平坦安置点后,老人就医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也近了许多。老两口看着自己的新房,脸上止不住的笑容。乡村干部每次入户问他们住得习不习惯,他们都笑着回答:“咋个在不住!这里什么都好,就医就学都方便,晚上安置点也很热闹。这一切都是国家政策好啊!”
抓实群众增收“换穷业”,实现就地脱贫。“我家两个娃娃都在读书,老人年纪大经常生病,但为了生活,我们夫妻两个几年来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在家的时间不多,根本照顾不到家庭”,上江边村民杨红提起几年来的生活感慨地说道,杨红家全家搬到集镇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后,在安置点的就近务工,保证收入的同时能照顾到老人、小孩。水沟村熊硐安置点建立了琳华银核桃加工就业扶贫车间,带动了当地90%以上的贫困户就业增收,今年安置点的牛场建立完成,规模化的养殖让更多的年轻人返回了故土,实现车间、农户、村级集体经济三方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目标。
抓实生态扶贫“促增收”,发挥资源优势。水寨乡始终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文明兴村”的工作思路,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发挥生态优势,引导农户发展生态产业,在抓好烤烟、核桃、红花、山葵、生猪、肉牛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产业。以海棠洼社区为中心,辐射太元、摆菜、水沟发展中草药重楼种植和林下羊肚菌种植,现有可种植林下资源约3000余亩。摆菜村以“村委会+农户+种植企业”发展种植草果产业,既能方便农民本地务工,还能利用地砍、沟渠等难利用的土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目前全村种植草果500亩,涉及农户361户。保山景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海棠洼社区打造集“吃、住、游”为一体的马鹿塘养生文化园,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重楼70多亩,并带动农户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散种约100多亩。
如今,农闲时节当你走到水寨搬迁点你会看到居民三五成群的在家门口草坪上拉家常、晒暖阳,呈现出一派祥和、其乐融融的景象,父老乡亲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