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政策退出后影响群众增收的矛盾症结、脱贫群众对健全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机制的期盼建议
- 索引号
- 01525767-7/20230720-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7-20
西邑乡政策退出后影响群众增收的矛盾症结、脱贫群众对健全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机制的期盼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023年,西邑乡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基本情况
西邑乡位于隆阳区东南部,距城34公里,东南与昌宁县柯街镇、卡斯镇相连,西南与施甸县老麦乡接壤,西部与辛街乡相邻,北部、西北与丙麻乡、汉庄镇毗邻。最高海拔2335米,最低海拔1542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980—1140毫米。总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2022年末,全乡户籍人口15355户55127人,辖22个村(社区),88个自然村,209个村民小组。
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招商引资投资1.07亿元,全面完成区级下达任务;工业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7亿元;个体工商户2360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8743亩。
交通条件便利。省道云保公路(S312)、昌保高速贯穿乡境,与保山工贸园区相邻。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粮食、烤烟、蚕桑、两青豆(青蚕豆、青豌豆)种植,生猪、肉牛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1.17万亩,山林面积13.02万亩,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5万亩,土地流转面积累计1.45万亩。旅游资源丰富。有鲁图传统古村落、千佛洞及竹林溶洞群、油榨房水库、八鸭塘、欢喜坡万亩体验蚕桑种植基地。矿产资源丰富。经预测铅锌金属资源量约400万吨,西邑铅锌矿区已列入全国首批47个整装勘查区之一。人力资源丰富。全乡有劳动力11866户28719人,实现转移就业20294人,就业比例达70.66%。
西邑乡全乡为建档立卡贫困乡,有贫困村11个,脱贫户+监测对象共有2545户10201人,其中脱贫户2258户,纳入监测的脱贫户222户,监测户共有509户,脱贫不稳定户158户,未消除风险42户,边缘易致贫户199户,未消除风险30户,突发严重困难户152户,未消除风险8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脱贫户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优势不复往日。对口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解决了至关重要的销售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消费扶贫,确实推动了西邑乡核桃、茶叶、桑葚等农特产品的产销对接。然而,脱贫结束后,转变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邑乡各类农特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未随产业发展而提升,相关产业已经陷入困境。
二是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文化素质差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例如隆阳区通威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年龄限定35岁以下,高中及以上文凭,西邑乡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就业后,符合招聘条件人员不足20人。
三是配套设施不齐全导致群众收入提高难,西邑乡作为隆阳区第一烤烟大乡,“鲁图模式”的广泛推广,高标准烟田改造,坡改地的大形势下,西邑乡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但是相关农业产品包装、冷藏等配套设施不齐全,例如鲁图村实行烤烟+早豌豆的种植模式,早豌豆在不能冷藏长途运输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无法最大化发挥,群众增收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提出对策
一是强化脱贫户收入监测工作,定期分析收入情况。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结对联系(帮扶)责任人要结合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排查工作,入户跟踪测算,动态掌握脱贫户、监测户收入情况。乡村振兴办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一名信息管理员,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入采集、录入负总责,指导各村(社区)逐季度开展收入采集录入,并定期分析研判,找出差距不足,及时跟进针对性政策措施开展帮扶。
二是强化产业带动经营性收入增加。增强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围绕我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等三产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引导脱贫人口合理选择生产经营增收项目,主动落实增产增收措施。
三是落实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对符合申贷、续贷、追加贷款等条件的脱贫户、监测户,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做到应贷尽贷。鼓励支持脱贫户、监测户用小额信贷资金购置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租赁给合作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经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等活动,继续用好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培育电商人才,支持线上、线下销售脱贫人口生产的农产品,帮助脱贫户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卖难问题。
四是强化就业创业扶持促进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做好外出务工组织工作。全面摸清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情况,完善日常跟踪监测服务机制,加强劳务协作,丰富拓展人员输出、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协作内容,促进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努力将脱贫人口稳在当地、稳在企业、稳在岗位。加强就地就近就业。落实乡村公益性岗位和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规模较上年“只增不减”的要求,对各类中小微企业、就业帮扶车间、合作社等载体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给予奖补。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优先安置监测对象、收入下滑明显的脱贫人口就业。适当放宽公益性岗位年龄、期限等限制条件,力争“应岗尽岗”,用工时长至少稳定在6个月以上。支持在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示范园建设等涉农项目建设中,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务工。
五是盘活激活资产资源促进财产性收入增加。盘活扶贫项目资产。努力提高集体资产收益率,入股分红、资产性收益、产业合作收益尽可能向脱贫人口倾斜。按合同或协议规定到户的收益分配,尽量确保每年分红资金应兑尽兑。盘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迁出地资源。加强对搬迁群众户口迁移后原承包地、宅基地和山林地等权属政策的宣传,审慎稳妥解决搬迁户后顾之忧。全面盘点易地扶贫搬迁户在迁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等资源,依法优先纳入土地流转范围,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相关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搬迁人口收入来源。引导脱贫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鼓励长期外出务工、进城安置和无力自主经营的脱贫人口,将闲置农房、土地等资产交由村集体或合作社代为经营管理,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供稿:黄矜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