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实施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 索引号
- 01525767-7/20230518-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5-18
西邑乡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实施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国务院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要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这是党中央在坚持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重要战略部署,把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提高到更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层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努力保障种粮农民有收益,并希望能够持续、稳定、更大幅度增加的明确态度和坚定决心,这对粮食主产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一方面,从机制上保障种粮农民增收,是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直接动力,是更加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这是缩小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经济收益差距、农民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差距、农村务农居民与进城务工农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加快实现农民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西邑乡实施情况
西邑乡位于隆阳区东南部,距城34公里,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最高海拔2335米,最低海拔1542米,全乡辖22个村(社区)、88个自然村、20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5355户55112人,耕地面积11万亩。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68万亩,粮食产量在3900万公斤以上。
(一)“鲁图模式”创收益。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方面,西邑乡成功探索出一条以“鲁图模式”为典型的新路子。2021年以来,鲁图村党总支深入贯彻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按照“党总支搭台、合作社唱戏、村集体增收、老百姓致富”理念,推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村集体把1650亩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再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入股到土地流转服务合作社参与分红。由村合作社统一经营,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地发展规模经营,向规模流转土地要效益。同时,优先吸纳被流转土地农户和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到专业化服务队长期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保证村民租地不失业、流转不减收。随着“鲁图模式”的发展逐步成熟起来,为适应市场环境需求,去年八月份,合作社成功转型升级为“保山鲁图农业有限公司”,这也标志着“鲁图模式”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村民不但每年可拿到土地租金,还能享受经营效益的“二次分红”。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每亩700元的租金保底分红,获得保底收益,再根据每年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利润分配,获得按股分红。村集体占50元/亩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再拿出20元/亩作为公益金,用于维护农田机耕路、沟渠、管网等基础设施,村民占30元/亩作为二次分红。农户不仅能收租金、挣薪金,还能分红利,一份地挣出多份钱。
“鲁图模式”下,土地流转不仅可以让老百姓有分红,还可以让老百姓腾出手来去干别的事情,促使更多富余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增加老百姓的就业渠道和收入。2022年。鲁图村在种植烤烟1650亩的基础上,壮大发展羊肚菌200亩,烟后豌豆、蚕豆近3000亩,实现融合发展。种烟毛收入6000元/亩,烟后青豌豆4000元/亩,豌豆杆拿去喂牛,还能卖四五百元一吨,在村里务工收入是90元/天或120元/天,村民们收入来源越来越多。一年下来,村民每亩地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15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5万元,达到15万元。
(二)农机服务助春耕。西邑乡在今年春耕备耕中,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条主线,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推广节能、环保、高效、全程化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坚持把农田“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以村(社区)党组织牵头,引进农机服务队助力春耕备耕,全乡涉及深耕9000亩,碎垡15000亩。通过引进农机服务队,农户每亩地只需出50元,村集体收取一定农机服务费,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三赢。
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着力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高效全程机械化作业与土地规模经营循环互动、新型经营主体与综合农事服务双向助力,以精细化管理适应多种形式农耕需要,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农资成本上涨明显。受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明显涨价,抬高了种粮成本。以玉米为例,据了解,在今年春耕时期,玉米种子价格上涨幅度在15%左右,以登海533种子为例,2023年一袋4200粒卖45元,去年便宜的时候40元每袋,也就是意味着杂交玉米种子每公斤将上涨6-8元。另外,2月份进入用肥旺季,化肥农业需求增加,国产尿素平均出厂价每吨2690元,环比涨0.5%,同比涨2.3%;磷酸二铵平均出厂价每吨3875元,环比涨2.5%,同比涨8.2%;氯化钾平均出厂价每吨3500元,环比持平,同比跌3.2%;国内复合肥平均出厂价每吨3373元,环比跌0.5%,同比涨3.4%。尿素和磷酸二铵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农业需求增加,原料价格高位。
(二)土地租金居高不下。近年来,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的发展,抬高了租地成本。同时,土地流转合同期限普遍较短、稳定性不高,不仅影响了种粮主体长期投资行为,也进一步推高了租地成本。一些土地转出户为提高地租,时常发生不种田农户假意参与竞争土地经营权,以达到哄抬租金的目的,而规模化种粮主体受限于已经投入的农机、土地整治等沉没成本,只能被迫接受高价地租。一些村集体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将集中起来的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亩收取30~100元的管理费,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租金成本。
(三)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调查中,农户普遍反映人工成本也在增加,成为种粮成本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邑乡的一位种粮大户反映,往年雇用一名工人从事田间劳作一天80元即可,2023年雇用工人从事同样工作需花费120元。近年来,机械化及无人机飞防作业的普及虽然能够减少用工数量,但雇工价格的上涨依然使得人工总成本上升。除工价提高之外,用工数量也大量增加。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逐渐减少,未来农村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
(四)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冲击比较严重。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加快发展,提高了生产集中度,也放大了种粮经营风险。2022年7月初,西邑乡以云保线为主的区域受冰雹灾害冲击严重,玉米、烤烟、桑树等作物受到大面积影响,需要大量人工来实施抢救措施,损失严重且明显增加了成本。
三、对策建议
粮食足天下安。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结合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和意见,提出4点建议:
(一)帮助种粮主体节本增效。提高种粮主体收益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市场配置机制要更加完善,调控手段要进一步创新,更加细化、多元化,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种粮有收益。种粮收益下降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涉及,单靠增加补贴解决不了问题。建议针对种粮主体出台专门文件,突出产粮大县、规模化种粮主体两类重点对象,设计出台一揽子政策予以统筹支持。
(二)加强政策衔接配合。在专门文件出台之前,建议优化整合现有政策,加大对种粮主体的精准扶持。要瞄准农产品主要成本的变动趋势,优化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支持种粮主体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节水节能等,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种粮主体普遍面临的农机设备投入大、附属设施用地难等突出问题。引导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对接,通过政府贴息或免息等方式,帮助筹集生产资金,保护和调动种粮积极性。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要联乡联村联户抓粮食生产,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协助种粮主体解决实际困难。
(三)健全土地流转和设施用地政策。要区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建立差异化的用地政策。建立粮食类经营主体土地租金合理定价机制,维持土地流转价格和期限的总体稳定,对种粮主体流转土地租金变化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并适时出台应对举措。在尊重进城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有助于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优势的土地承包权转让和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建共享附属用房。探索多渠道集约化供地方式,加大对种粮主体建设仓储、晾晒场、机具库房等设施用地支持力度,确保每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种粮主体,提高占用基本农田的政策容忍度。
(四)严防农村耕地撂荒。要把防止耕地撂荒与保护种粮积极性统筹起来抓,建立撂荒地台账制度,实行台账销号管理。对季节性撂荒和常年撂荒耕地,在保持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可由村集体协调流转,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等形式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因耕种条件较差而产生的撂荒耕地,有计划地逐步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改造计划。强化粮食生产和防止耕地撂荒工作的督查考核,防止复耕耕地再次撂荒,持续巩固工作成效。(供稿:郭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