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 索引号
- 01525767-7/20230517-00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5-17
西邑乡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西邑乡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根本目标,致力于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农田,形成了以“鲁图模式”为典型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西邑乡基本情况
西邑乡位于隆阳区东南部,距城34公里,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属典型山区农业乡镇,辖22个村(社区),210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5392户55112人,群众收入来源以发展烤烟、蚕桑、核桃、生猪、肉牛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西邑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探索粮烟轮作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农田年年有粮收、群众年年有增收”,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全乡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5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总投资9007万元,涉及机耕路103公里、排灌沟渠92公里。2023年西邑乡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800亩,提升改造2000亩。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重建设强落实,高标农田促振兴。西邑乡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牵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带领村组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从前期踏勘、项目规划、现场实施到后期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将“补丁地”连成片,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建设切合西邑实际,利于产业发展,促进规模农业的高标准农田。走出了一条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新路子。
(二)抓管护促长远,集体经济显活力。西邑乡因地制宜,修建田间道路,强化机田宜机化改造,实现机械化作业率100%,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真正让农田实现“生产规模化、耕作机械化、布局生态化”。为确保高标准农田的高效使用,西邑乡积极探索建后管护制度,以鲁图片区为例,项目实施后的土地由项目所在村统一进行流转,再流转给大户进行规模种植,流转过程中每亩收取100元管理费用,其中50元为土地流转管理经费,50元为放水用水经费,实现土地租金亩增收500元,鲁图村壮大村集体经济16.5万元,主要用于农田机耕路、沟渠、管网、管池维修管护。
(三)改方法变模式,种出致富好钱景。西邑乡立足产业发展优势,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构建大春种烤烟、小春种粮食作物的粮烟种植模式,每亩实现综合效益11000元以上,带动群众427户,户均增收11000余元,吸纳120人务工实现务工收入144万余元,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享受出租土地、在村务工的“双收益”。同时土地集中化流转后,农户租种土地种植青储料,全乡增加规模化养殖户16户,部分小养殖户也不同程度地增加养殖头数,有效促进产业振兴,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三、存在问题
(一)权属调整阻力大,村民阻工进度慢。大部分农民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不足,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权属调整的阻力较大,在大部分的农田建设地区难以落实,而土地治理项目中,农民仍然是权属调整的主体,而农田建设部门的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高标准指的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在这一类型的项目中,项目投资效益就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而在此类型项目施工的过程之中,村民阻止施工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例如,在西邑乡王寨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过程中,部分村民习惯于自己种植自己的农田,而不愿意配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矛盾纠纷,增加基层调解压力,导致施工进场难,进度缓慢。
(二)建设标准不完善,配套设施不科学。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存在差距,机耕、机播、机收等综合机械化未出台具体标准;条田建设标准仅有“集中连片”的规定,对于平原、丘陵地区条田规模无明确标准;耕作层和有效土层厚度设定了标准,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耕地地力改善未明确。部分地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不足,一些已经建成的项目区中灌溉、田埂、沟渠等设施配套不完善,如水利灌溉设施距离耕种区较远,无法满足农民实际用水需求;没有田埂或路面沟渠宽度不够,不便于下田作业。
(三)管护机制不健全,功能作用不持续。一是管护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普遍由当地乡镇基层政府或村委会负责管护,由于乡镇干部流动性大、村干部职位调动等原因,管护主体缺位现象突出,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配套设施缺乏监管、维护,高标准农田实际功效减弱。二是功能作用不持续。《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无高标准农田管护费用相关具体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中无法安排管护费,加上基层财力困难,田间路、灌溉排水渠系等配套设施老化、风化、损坏时无法及时修复,导致使用周期缩短,功能作用减弱。
(四)建设资金渠道单一,亩均投资水平不高。一是建设资金来源单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且具有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存有顾虑、积极性不高,目前项目资金主要依靠中央、省级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实际建设发展需要。例如,西邑乡2019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9007万元均为财政资金;二是亩均投入水平不高。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较大,当前亩均投资标准不高。2019年以来,西邑乡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总投资9007万元,亩均投资仅约2001元。据专家测算,要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永久性高标准农田,平原地区亩均投资需3000元左右,山地丘陵需求更大,缺口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农机技术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无法进行无缝对接。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并不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由国家的宏观任务以及规划之中,政策扶持加大投入。而当前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因此,政策的扶持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能够为今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各地区需要派出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实施环境以及条件进行考察,从而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效果,而当前规划存在衔接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当前这些地区需要严格对农机管理员进行农业机械的课程讲解,并让他们参加农机技术的培训。
(二)完善细化建设标准,提升配套设施质量。一是完善细化建设标准。加快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耕地质量、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提升相结合,针对建设标准中相应薄弱环节、技术规范进行标准量化;严格高标准农田规划标准,确保高标准农田布局优化,设计、建设满足种地受益主体实际需求;强化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通过改善耕地地力提高粮食增产潜力。二是提高配套设施质量。强化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力度,提高高标准农田水源利用、水利灌溉规范标准,确保输水、配水渠系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农业现代化规范标准。尤其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多、粮食增产压力大的粮食主产区,着重加快推进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有效灌溉水平,着力提高易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机械应用。
(三)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一是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以“县级政府主导、乡镇负总责、村为主体”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功能,构建家庭农场、专业管护人员、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有效落实管护责任;将管护范围、管护责任、管护费用等明确纳入《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之中;通过农田建设补助结余资金、项目工程收益等渠道落实管护经费。二是充分发挥功能作用。有效利用“大数据、遥感地理信息空间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建立智慧型高标准农田监管体系,对建设项目的数量、质量、空间布局和耕地利用、功能完善等情况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实现全流程、全方位、高标准、严要求的永久管护,确保发挥长久效益。
(四)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一是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在经济下行、财政增收乏力形势下,为避免“贪大求多”,要综合考虑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耕地增产压力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等指标,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亩均资金投资标准,确保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用好一片。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创新投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股权合作、延长承包期经营权、购买生产服务等方式,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完善政银担保合作机制,鼓励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供稿:郭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