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西邑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建设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 索引号
- 01525767-7/20230525-0000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3-05-25
隆阳区西邑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建设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李强总理5月17—18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建设。农民利益无小事,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建设要从农民的身边事做起,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求、最易有明显成效的事情入手,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促进农村环境面貌变美变靓变干净、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农村公共服务更便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
一、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理念有偏差,政策和管理碎片问题凸显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建设涉及十多个行业领域,从政策重心和投入重点看,有的领域区分基本和非基本的理念有待强化,保基本不到位,或者把政府投入项目简单等同于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扩大化倾向。二是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城乡、行业、区域、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水平的衔接平衡不够。例如,有些发达地区在规划规定的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偏向于提高了标准,造成同一项目的地方标准差别较大。三是有的事项多头管理,一些行业从自身管理方便出发,不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影响了公共服务效果和社会满意度。
(二)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和闲置低效并存,健全网络和筑牢网底任务艰巨
一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的关键在城乡基层,而农村网底是短板。近年来,各级各部门积极投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的安排到村级,但由于基础薄弱和长效机制不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总体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在多头投入、分散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缺少整合、浪费低效的问题。二是重硬轻软。不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看起来有房子,实际缺标准规范、缺便民服务、缺有效管理、缺持续运行、缺人员技术保障。三是对偏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基本公共服务还未有效延伸和覆盖。四是城镇化背景下,未来农村人口规模和结构,社会形态、居住生活方式等不断演变,也对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带来挑战。
(三)体制机制创新滞后,改革动力和政策落地不足
在财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虽有框架,但无具体细项,如何科学安排转移支付、保障基层政府和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可用财力的改革明显滞后。在流动人口服务上,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的保障责任划分不明确,各地改革进程差别较大,大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仍与户籍挂钩,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缺少政策落地的有效支撑。在服务主体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多为公办机构,其治理机制和服务效能受制于上游改革,即事业单位改革、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还因观念、管理、登记等问题方面原因,举办艰难。在专业队伍上,培养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的公共服务人才短缺。
(四)统数据等基础工作薄弱,造成难量化、难评估、难考核
一是行业统计跟不上发展改革要求,中央明确的一些重大事项缺少相应指标。如近几年财政投入民生力度较大,但没有“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指标及对应数据。二是有指标无数据,有全国数无分省数,或数据质量不高,经不起推敲。三是统计方法欠科学,常规统计项目不足,难以反映年度变化和地区差异。四是统计口径不完善,由于人口流动和变化及各地政策不统一等因素,常住人口数不清,依托人口统计的延伸指标难以侧算。
三、对策建议
(一)一条主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
围绕均等化,实现标准化,促进法制化。均等化的导向是普及普惠、人人亨有、大体一致、保障公平,标准化的内涵是各类资源配置和各项服务保障有标准,各领域和各地区的标准水平趋向于统一衔接和可持续,法制化的要求是作为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和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安排要建章立制、有法可依,可评估、可考核、可问责,其中,均等化是核心,标准化是基础,法制化是保障。
(二)三个政策重点
一是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织牢基本公共服务网,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才、技术引向基层,重点解决“最后一百米”终端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问题,通过财政专项的增量投入,带动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
二是进一步推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序扩围和标准规范,把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安排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差距,兼顾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合理提标扩面,推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人群间的标准水平衔接平衡,要把国家治理导向融入基本公共服务,既要底线思维,保住基本,促进机会均等,实现公平保瘴,又要理性安排国民福利政策,激发社会活力和人的干劲,避免福利陷阱,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三是进一步改革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相衔接,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下,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各项体制机制,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统筹把握上下游和相关联的各顶改革,注重耦合性,协同推进。重点抓好政府主导的自身改革,如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单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准入退出监管等,花钱要买到新机制。
(三)六项长效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基本公共服务牵涉范围广、行业多、项目杂,上下游链条长,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合作,加强国家统筹、城乡一体的跨行业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综合协调。
二是财力保障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对应可用财力的均等,要把财力和资源配置重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民生保障需求上,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优先支持基本公共服务,新增资金投入优先补足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安排缺口。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调节力度,推进城乡按常住人口安排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一定时期内要保留和用好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切实保障特殊闲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是人才建设体系。加快教师、全科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定向培养、在岗培训、合理流动等各类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提高服务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专业人员待遇,深化对口支援和帮扶,确保基层公共服务有人守、有人干。
四是机构治理机制。完善公共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典型引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管用、符合各类公共服务特点和需要的财务制度、绩效管理制度,靠制度管事、干事,通过改善内部治理,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五是社会参与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试点、试行的办法,把一些地方行之有效的扩大社会参与经验推向全国,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或清单制,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积极性,形成符合社会规律和市场规则的公共领域竞争机制,加强公共服务需求调查,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服务决策辩论平台和听证制度。
六是综合评估制度。以开展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估为重要手段,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统计信息库建设,制定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加强对体系建设和促进均等化的跟踪分析与考核问责,做好反映全国和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进展的数据采集和监测,明确各部门收集填报全国及分省数据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可得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供稿:郭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