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西邑乡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工作情况、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索引号
01525767-7/20230515-00002
发文机构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3-05-15

隆阳区西邑乡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工作情况、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2023年5月15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新格局。年来,隆阳区文化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2022年旅游业复苏向好,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但总体来说,呈现出业态单一、规模较小、服务有限、供需矛盾等诸多问题。以西邑乡为例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西邑乡概况

西邑乡位于隆阳区东南部,距城34公里,与昌宁县柯街镇、卡斯镇,施甸县老麦乡接壤,西部与辛街乡相邻,北部、西北与丙麻乡、汉庄镇毗邻。最高海拔2335米,最低海拔1542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9801140毫米。总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属典型、传统的山区农业乡,有良好的交通资源、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2022年末,全乡户籍人口1535555127人,辖22个村(社区),88个自然村,209个村民小组。2022年实现生产总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47亿元,招商引资投资1.07亿元,全面完成区级下达任务;工业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7亿元;个体工商户2360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8743亩。

西邑乡有历史悠久的鲁图传统古村落、曲径幽深的千佛洞及竹林溶洞群、清水碧绿的油榨房水库、八鸭塘万亩体验蚕桑种植基地,可挖掘开发提升资源丰富。近3年来受疫情影响,客流量减少。2023年“五一”期间,依托八鸭塘、欢喜坡蚕桑基地资源和产业优势,西邑乡成功举办第四届桑葚旅游文化节,累计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200余万元。通过桑葚旅游文化节的举办,不仅增加了桑农的济收入,更扩大了桑韵西邑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制约因素

(一)旅游业态相对单一。以西邑乡举办的稻花鱼节和桑葚旅游文化节为例,存在“同质化”倾向。一是在内容上缺乏特色。内容上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对稻田文化、蚕桑文化等挖掘不足,导致乡村旅游有乡土风味,但缺乏文化灵魂。二是在服务功能上缺乏“差异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趣味”性不强,为了结合当地地理地势环境,活动安排上以徒步、越野为主,在经济带动上,又提供采摘、住宿、农家菜等雷同项目,导致服务质量跟不上游客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西邑的生态稻米、稻花鱼、生态桑葚等诸多产品在深加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固有障碍,导致产业链条体系不够健全,乡村旅游呈现“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发展现状。

(二)旅游活动空间不足。容纳空间是决定游客能否成规模进入旅游景点的关键,这里所说的空间,不单指土地面积、文化馆廊、住宿餐饮,还包括是否有科学的交通体系、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是否能将新景点串成一环线,形成一个旅游链。一方面,西邑乡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投入不足、缺乏项目支持,景区不上规模、不上档次,缺乏吸引力。第四届桑葚旅游文化节来说,从乡政府到八鸭塘核心区还有1000为泥土路,路基宽度约5雨天泥泞路滑、晴天尘土飞扬;千佛洞A级景区现今基础设施老化、服务项目少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在旅游线路上,旅游景点分散,点到点之间距离较长,薄弱的交通还会抬高游客的出行成本,将美好的旅游资源与游客分割开来。

(三)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甚至还存在旅游市场的各种乱象。旅游市场还因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行业规则,供求不对称等原因,造成消费陷阱、宰客、不合理低价团等乱象频发。以西邑为例,一是西邑乡生产的桑葚酒、桑葚茶、桑叶面条、桑葚酵素等桑葚产品,多为小作坊、种植大户自制,未经专业机构认证,品牌建设乏力,没有形成带动效应;二是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等的开发做得还不够深入,游客购买意愿不强。

(四)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与产业用地需求不相匹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用地打破了常规的一、二、三产业的用地分类,表现出土地在功能上、空间上的复合,一些设施的建造可以不破坏耕作层、不影响农业种植。但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认为虽依托农业生产,但实质属于二、三产业,是建设用地承载的功能,应按建设用地管理。由此,限制了一些简易的、但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景观、农业教育、农业科普等项目的开发。如:西邑乡东河沿线的补麻村、下坝社区文化、农业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因用地限制,村内无可利用土地资源,招商引资乏力,项目落不了地,导致许多旅游投资公司有心无力、望而却步。

(五)文旅融合不够紧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表现方式。“文旅融合”,就是文化视角与旅游视角两者的结合,实质是文化中的旅游性与旅游中的文化性的统一。目前,西邑乡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不够,没有形成文旅深度融合,缺乏文化软实力。尤其对蚕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深层次挖掘和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

三、对策建议

(一)要打造旅游品牌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发展要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等旅游产品转变。要深挖乡村旅游的自然景观、农产品、民俗等旅游产品的特色,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挖掘具有典型的、古老的、乡土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历史知识、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把“优势”做成“强势”,实现错位竞争,打造具有代表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力争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业。

(二)加大政策扶持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政策扶持及外界力量,优化土地供应,不断强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档次和综合接待能力。尤其是要在村民环境保护及爱护意识上下大功夫,努力在建公厕、修道路、绘文体墙,甚至是建旅游观光道上做文章。

(三)要加大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对乡村文化传统、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与包装,在乡村旅游产品的促销理念、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稳固的旅游形象,才能扩大景点影响和树立自己的名牌,才能不断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到访率和重游率。同时要借助中介组织、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以及省、市、区电视台刊登或播出各地区乡村旅游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供稿:王学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