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邑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索引号
01525767-7/20230321-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西邑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就业创业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3-03-21

西邑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西邑乡高度重视辖区内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定人、定责常态化负责此项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源,是和谐之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社会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的标志。因此,积极促进高校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成千上万家庭最关注的民生焦点问题。

一、工作情况

(一)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引导计划。西邑乡就业中心积极宣传隆阳区就业中心发布的就业信息及岗位表到村、到组、到户,让有就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及时了解到就业信息。

(二)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信心。及时为各类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创业贷款咨询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西邑乡就业中心积极宣传创业贷款政策,引导有创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携带相关材料到隆阳区就业中心申请创业贷款,极大地鼓舞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三)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就业率,西邑乡邀请人力资源公司、区内有招聘需求的公司,通过广泛宣传,分别于2023年1月3日在西邑乡文化站和2023年2月16日在西邑乡市场监督管理所门口举行了两场招聘会,为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了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择业的机会。

二、存在困难问题

(一)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的观念,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不愿意到环境艰苦、条件较差的岗位就业,也不愿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一心向往党政机关和高收入单位。

(二)本地就业渠道不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全市经济发展对就业拉动的作用不明显,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大学毕业生大多首选在毕业地和外地大中城市就业,即使在本地就业的,多数人也只是选择参加录用招聘。

(三)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远高于同期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增加了就业压力。

三、对策建议

(一)落实“六保六稳”,稳定就业岗位。分析往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相当一部分人经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后即失业,说明一些用人单位聘用岗位灵活性较大,大学生自我择业意识较强。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时间不长,就希望调换单位或工作岗位,由就业转入失业,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已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想法,加强失业风险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稳定就业的政策,稳定他们的就业岗位。

(二)鼓励私营企业吸纳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私营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私营企业经营灵活,发展较快,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在经济转型、私营企业扩大发展时,可以成为继国有企业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掘私营企业安置就业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用工管理,从社保、维权等方面,维护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

(三)鼓励自主创业,扩大就业渠道。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鼓励创业带就业的文件,为安置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的工作中,总结前期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中的经验,简化办理手续,提高可操作性,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扶持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培育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四)加大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努力通过职业培训,弥补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减缓当前大学生就业增长需求过快增长,储备优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为桥梁,提升就业服务。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在寻找工作时,大多数都借助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人才资源库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实现供需双方网上匹配和信息交换;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盖省、市、县、社区的信息网络,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学校和社区,对大学生开展零距离的就业指导、培训和职业介绍、就业管理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全方位地提供就业服务;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在网站上开设面向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专栏,实时发布职业供求信息,提高就业率。

(六)加强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要根据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就业的方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从追求单纯的国有企业稳定工作中,引导到非公企业、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更广泛的就业领域。通过搭建舆论宣传平台、就业服务平台和权益维护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理性选单位、择岗位、看薪资,通过多种就业安置渠道,尽快实现就业。(供稿: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