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与田园新生

索引号
01525763-4/20240809-00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河图街道办事处
公开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4-08-09

2020年5月,保山市隆阳区河图街道田坝与大官庙之间,撂荒3年多的土地上有了动静。听说来了个大企业,包了2000多亩地,不是撂荒3年以上的人家还不喜欢。村里的老人们听了直摇头,那块乱石丛生的地别说种蔬菜了,草长得都费力。

村里来了个“云岭先生”

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的总公司叫云岭鲜生,是云南省内专门搞有机种植的一家企业。村里人不解这些名头,奔走相告——河图来了个新企业,种蔬菜的,叫“云岭先生”,闹出了不小的乌龙。负责人来不及纠正大家的叫法,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来了没几天就开始到村委会“摇人”。不是去种地,而是去租下的地里捡石头。这消息一传看,周边村里的人都来看热闹了。有人说这新企业租地是假,捡石头是真,河图地里的石头都是宝;也有人不看好,觉得这外来企业不可靠,是来骗钱的。

石头捡完了,挖机进场了,大家都说“看吧,‘云岭先生’动手了,不知这地下埋的是金窝窝还是银窝窝”。田间“观察员”们跟踪观测了几天,却也没见那“挖机”往地下有什么动作。挖机手麻溜上机,挖地、盘土、起垄一气喝成,用机子起的垄又直又匀,还很快。大家的兴趣更足了,趁着休息间隙,靠近观察那机子。确实跟一般的挖机不一样,是专门用来耕地的农机,只是跟传统的农机相比又有些不同。人家可是自带导航系统,挖哪里,挖多宽,垄多高都是预先设置好的,自然比人力来得精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有机有机”就是用机器种呀。看着这些在地里进退有度的“铁牛”,老乡们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电视里才看见过的现代机械化种植场景,这可涉及到了大家的知识盲区。本地居民都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可是要去操作那些现代化的机器,大家都不擅长。何况,近年来年轻人大多都进城打工去了,留在家的还是以中老年人居多,让他们去当现代农机的操作手更不现实。虽然大企业开到了家门口,而且还是自己最熟悉的种植业,但大家都觉得赶不上这趟东风了。

出乎意料的是,机械化操作并没有将人剥离在外。基地放出招工需求的时候还专门放宽了年龄限制,甚至优化了工作时间,简直是为留守在家的人群量身定制,让更多在家照看孙儿男女的中老年人有家边务工的机会和时间,照看家中、田上务工两不误。大家不知道的是,每一个“量身定制”的背后,都有一群你身边的贴心人。经验丰富的农人深耕这片土地,而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深根于人民,他们懂民情、顺民意,在居民与企业之间搭起了连心桥。在基层社区和企业共同努力下,田埂上的“观察员”们最终又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田野,成为了地里的“劳作者”。

一开始,云岭鲜生保山基地用工优先考虑基地所在地,每年60%以上的用工来自周边的河图田坝、大官庙、魏家等社区。随着基地运转步入正轨,周边金鸡乡、板桥镇、水寨乡、汉庄镇的老乡们也开始陆续加入。如今,来自腾冲、龙陵、施甸、昌宁的务工人员在云岭鲜生保山基地也随处可见。

笔者现场走访那天,一对来自外乡的夫妇正在田间麻溜地采收甘蓝。按他们的话说,外面打工老板承诺给多少他们都不愿意去,这里的工资不算最高,但是每个月准点到账,坚持每个月做到满勤27天,还有满勤奖励。另一位正在采收的阿姐分享了她在云岭生鲜工作的感受:工作开心,吃得健康,“三高”都明显改善了!其实,在家周边务工的一部分人员,他们的日常开销已经得到保障,在云岭鲜生务工不是打工,而是休闲和养生,赚的都是“零花钱”。看着他们,能够感受到上一代农人的质朴,也能真正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它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再让人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到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故土从来不会辜负故人。

这个“先生”有点爱“怪整”

云岭鲜生的种植基地已在隆阳扎根3年,种植胡萝卜、水果甘蓝、洋葱等有机蔬菜单品10余个。高峰期的时候日产1000吨左右,年均产值3000-4000万左右,一切都在向上向好发展着。回望3年前,大家都还记得云岭鲜生刚开始在这里起步时,第一波蔬菜种下去几乎可以算是“颗粒无收”。他们坚持按照“五不、四要、三统一”的生产标准,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激素、不使用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种子,坚持使用无污染的水源、土壤、空气、生态技术防虫治病,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听起来很规范,但长出的蔬菜却不尽人意,病病歪歪、虫吃蛆咬,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大家怕老板提前“跑路”,纷纷“施以援手”,有牛的出牛,有猪的出猪,想把这第一茬“有机”菜买回家喂牲畜。可是基地负责人拒绝了。

大家奔走相告,‘云岭先生’又在“怪整”了。第一轮种的蔬菜除了供给基地日常运转的小食堂,其余的基本都作为绿肥还田中。一轮又一轮,除了达标的蔬菜能够走出基地装上中转运输车,其余的一根秸秆都没能走出去。在除虫方面,除了常见的粘虫板、引虫灯,基地负责人还组织工人去捉虫子,蚯蚓、七星瓢虫等等本地益虫都要。大家都说,上一次这么干,还是1969年,粘虫爆发,为保收成,家家户户都在田里捉粘虫。那时候是人工除虫,如今人工投虫。除此之外,基地里种植的有些品类还得专门配“保镖”,例如种胡萝卜就配套种上一定数量的白萝卜,白萝专门用来吸引蚜虫,以保证胡萝卜的品质。看着满地的不合格产品和“蔬菜保镖”,大家很是心疼。周边村镇的养殖大户们听说了,纷纷上门求购,均遭无情拒绝。大家对有机种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别人养菜他养地,别人杀虫他养虫。

直到有一天,几车白色桶装液体运进了基地的事在村里流传开,大家议论纷纷“‘云岭先生’扛不住啦,化肥农药可能会迟到,但他一定会来”。可是等了好几天,也没动静。村民们好奇不已,派出在基地内务工的人前去“探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探查发现他们正在给塑料桶里喂糖。“确实喂的是糖,还是质量好的初榨红糖,他们的负责人自己吃了一块,还递给我吃了一块”。“探查员”返还的消息让大家吃惊不已,通过假装路过、关心关心、拉拉家常,很快便套出了“核心机密”。

原来,有机种植真的不是在“怪整”。整个有机种植生产活动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所以,在日常种植活动中,除了大家表面上看见的土壤改良、科学轮作、肥水药管控及以虫治虫等虫害控制工作外,在看不见的地方,基底还“秘密”发展着一支微生物攻坚小分队。这就是用红糖精心喂养的秘密武器。通过人工培育、科学加施有益的微生物菌,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分解还田的绿肥,抑制有害菌类的增长,确保整个田园系统生物生态循环健康有序。此外,基地还建立起了还另外两大循环,为基底有序运转奠定了基础。一是完善的水循环系统。通过雨水收集池,农田退水截流沟等,“雨过拔毛”蓄下灌溉用水,枯水期合理调蓄使用农灌用水和自来水,主打一个“该花的花,该省的省”,肥水不流走,再次回到地头。配合田间遍布的自动化灌溉管网系统,能够精准科学完成蔬菜在各个时期的灌溉作业,切实提高了农灌用水的利用效率。在枯水期,云岭鲜生也能够保证自己的灌溉用水。在丰水期确保灌溉用水调匀,减少涝灾对基地影响,同时有效管控了农业退水。二是种养循环。在保证充足的绿肥还田的基础上,基底开始逐步向区域内的大型养殖企业提供青贮饲料供应,而养殖企业产生的养殖粪便在进入云岭鲜生专门的有机肥料加工厂加工后再次回到了田间地头,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种植与养殖的有机循环。

是“云岭鲜生”不是外来“先生”

经验丰富的老农们开始对有机种植刮目相看了。“云岭鲜生”不再叫成“云岭先生”,内心上认可了这个企业,也认可了这种新的种植方式和理念。逢人便要说说“我们那里现在搞有机种植啦,云岭鲜生知道吧,大企业!”语气里是满满的自豪,像在炫耀自家优秀的孩子。农业发展与所有发展一样,是一场接力赛,薪火相传之间,传棒人对接棒人的要求总是更加严格,这来源于前人对这条赛道的深情,也来源于对后生的期待。如今,现代有机种植在这里耕耘出了“传棒人”的认可。不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大家也可以看出,这片土地肥力在逐渐提升,地里元气满满的蔬菜就是最好的证明。确实,经过近三年的人工干预、生态修复,这块土地被养得好,经过检测,云岭鲜生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系数从最初的2.5%-3%提升至4%-5%,达到中等肥沃状态。

土地肥起来了,种的菜好起来了,大家又开始担心他怎么赚钱。2021年,云岭鲜生开始种植的品类比较单一,且采收量很少,基本以还田养地为主。2022年,种植品类有了进一步的丰富。拇指大小的吮指胡萝卜出土时又引起了一波热议。这下不只是周边村镇口口相传了,城里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大家都翘首以盼这批“小萝卜头”上市,好一睹有机蔬菜的芳容。当然,也曾有过质疑的声音,几千万已经投了下去,最后种出来的胡萝卜只有拇指大小,这个老板怕不是在“硬撑”?

大家最终也没有等到这批小胡萝卜。随着保山物流货运的进一步畅通,一车车来自保山坝子的有机蔬菜飞向了祖国大江南北,华北、华中、华东等等4000余个超市货架开始上架来自保山隆阳的云岭有机蔬菜。远在异乡的游子们,早在家人之前率先尝到了来自家门口的鲜蔬。2023年,云岭鲜生保山基地的蔬菜迎来盛产,除了直供省内外销售厂商,在保山本地也开始尝试为多家农产企业供货。除了在地上下功夫,科学选育种植品种也是有机种植的重要要求。云岭鲜生在选育种植品种过程中,严格按照优质种植标准,杜绝了转基因品种的输入,旨在充分用好高原特色种植环境,培育出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所以,云岭鲜生基地里种植、产出的品种有许多都“其貌不扬”,但在市场中却供不应求。

在对有机种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后,大家都发现,所谓的现代有机种植其实并非天外之物。云岭鲜生保山基地实践出的“生物生态循环、水循环、种养结合循环”等几大循环,看似玄妙,其实处处能看到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子。顺天而耕、利地而种,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春种、夏耕、秋收、冬闲......。有机种植不只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他同时也考虑生产者的实际,改变着农村居民的发展观念和生产方式。看着故土之上萌发新绿,许多在外的年轻人开始返乡,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在笔者走访的当天,一对父子来到云岭鲜生基地咨询有机种植相关的业务。这片土地上曾洒满父辈的汗水,如今又要播种下孩子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孕育出更加香甜的硕果。

如今,除云岭鲜生外,保农集团、远乡谷等多家企业荟萃于保山坝区,整个高原坝子的有机种植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滇西“菜篮子”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传统农耕与现代种植之间相容相洽,传承发展的故事在山河大地上历久弥新,而以云岭鲜生为代表的现代农企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故事还将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在云岭鲜生总公司推介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农业是一个有温度的产业。用深耕细作敬自然、敬生命!我们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并且算数!”不知道率先说出这几句话的人,当时在何地,心中是何情怀。如今,走进云岭鲜生保山种植基地,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的磅礴生命力,闭上眼却能感受到传统农耕文明那浑厚的脉动。仿佛有震耳欲聋的鼓音穿越千年而来,将两个时空紧密相连。眼下这片绿野,衔接着哀牢犁耙会伊始的那年,四散的居民自四方而来,在哀牢山下,交流切磋农耕技艺,在史诗里写下哀牢古国开始从刀耕火种的部落文明走向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的鸿篇巨章。而如今的我们,步入新的时代,很荣幸能够亲历传统农业种植走向现代绿色有机种植的新征程。

每一个生命都从土地的给养中来,最终回到土地上去,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个生命的巡回,关于水、关于肥、关于害虫与害草的克与治、关于土地与人的养和育、关于一代一代人之间的传与扬。现代农业机械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被赋予新的使命和价值。在新的时代,有的人成为传承者,继承农魂;有的人成为发扬者,秉持农心;有的人成为歌颂者,胸怀农情。土地孕育生命,最终长成沃野。沃野之中,无数新时代的新农人昂首挺胸、立足热土,耕种山河大地,也耕种人生旷野——山河有故人,耕农有传承,这是山水田园、四季更迭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