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永昌街道2020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01525757-0-/2020-0226008
发文机构
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
公开目录
安全生产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20-02-26

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永昌街道

2020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的通知

 

各社区居委会、各成员单位:

《永昌街道2020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已经街道办事处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      

             2020226          

 

 

 

 

 

 

 

 

 

 

 

永昌街道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区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永昌街道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突出“以人为本”,以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方针,坚持“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与综合治理、重点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和现实危害严重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兼顾其它类型的地质灾害,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灾害点,开展调查、监测和防治工作,制定出层层负责制、汛期值班制、险情巡查制、灾情速报制。以山区防灾与平缓半山区防灾兼顾,矿山与重点建设工程防灾并举,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着重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逐步建立起与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二、2019年地质灾害回顾

20191月—10月,全区降雨偏多,灾害以滑坡为主,诱发因素是强降雨或单点性暴雨,加之街道辖区大部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分布广突发性强,随着各种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出现了大量高陡边坡及矿山弃土石场,因此2019年汛期不同程度出现滑坡,地面裂缝等,2019年街道范围内没有发生大的地质灾害,只出现了因地质结构因素发生了少量的裂痕,局部的滑坡,未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多年来没有治理的隐患点均已采取避让和简易治理措施。

三、2020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20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预测资料,2020年将出现前干后涝的降雨趋势,受极端气象因素影响,极易出现强降雨,单点性暴雨天气,预计从5月开始,强降雨天气将会较多,而且相对集中。

(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1.学府社区耿家坟地处山区,由于地理环境所限,村民自建住宅选址较多处于陡坡、老坎,加之施工中处理不当,也将会形成地质灾害隐患。

2.部分社区无有效排水沟渠,遇有强降雨天气,雨水无法顺畅外排,极易诱发局部土体滑动,给居民住房造成严重危害。

根据上述激发因素预测,结合永昌街道西山片区一带,群山起伏,地形切割较大,松散岩层分布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等特点,加之前干后涝极端气象因素,单点性暴雨和局部大雨暴雨天气进入汛期将会偏多。因此,预测2020年地质灾害活动将处于较高水平。

四、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及预测,监测重点

(一)各社区主要灾害点及预测,监测重点

1.海棠社区

1)西山寺滑坡隐患点

2)大西山洼子泥石流隐患点

2.红庙社区

1)红庙洼子泥石流隐患点

2)山脚洼子泥石流隐患点

3.学府社区

1)白纸房洼子泥石流隐患点

2)耿家坟滑坡隐患点

4.杏花社区

1)黄纸房洼子滑坡隐患点

5.易畴社区

1)王家湾泥石流隐患点

各社区在重点监测防范老隐患点的同时,要根据本社区地质条件及降雨情况,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新的隐患产生,并做好进一步监测,并及时上报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二)公路地质灾害

公路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学府社区白纸房洼子、海棠社区西山寺公路沿线,由于部分路段施工过程中形成边坡过高,连续降雨极易诱发滑坡及崩塌。各社区辖区内公路要做好监测工作,白纸房洼子至耿家坟路段,大西山洼子至上西山寺路段,因排水不畅和一部分植被遭到破坏,连续降雨会诱发滑坡及崩塌,其次还包括红庙洼子进山路、山脚洼子等极易发生滑坡崩塌。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永昌街道地质灾害点附近村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

重点区域:大西山洼子泥石流、山脚洼子泥石流、红庙洼子泥石流、白纸房洼子泥石流。

(四)重点防治期

根据历年情况,由于2019年后期至今降雨量较少,后期势必会出现多雨、大雨、强降雨天气,2020年灾害高发期和防治期为5月—10月,灾害高发区主要分布于红庙、海棠、杏花、学府、易畴及公路沿线。

五、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一)狠抓地质灾害防灾抗灾工作组织领导。具有地质灾害点的社区、小组(企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及《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逐级建立防灾责任制,建立完善以领导为主的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亲自调查研究,布置安排,监督检查,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认真落实责任,因地制宜确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明确责任人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及时将“两卡”发放到受威胁群众手中,明确撤离路线,报警方式;加强地质灾害的巡查、调查、排查隐患,落实隐患点的监测工作。

(二)对灾害隐患点实行监测。具体安装简易设施,采用设桩砂浆贴纸,固定标尺对裂缝、塌陷、滑坡位置进行监测,实行定期巡视,一般情况下五天监测一次,汛期加密监测,危险性较大时必须24小时进行监测,并制作险情警示牌。

(三)对隐患点进行防治。对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的形成与人类发展不合理的活动(采矿、坡脚开挖、生活水渗透)相关的要尽快遏制人为因素的影响;对需进行地表排水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应建立临时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并对出现的地裂进行填埋。

(四)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加强监测预警。各社区、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治工作,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生产生活区和危险区,汛期要严密监测并及时预报,落实防范措施,对重大隐患点要逐点制定落实措施,包括监测、报警、疏散路线、应急、抢险、安置地点等内容的防灾预案。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1)层层负责制。各社区、有关部门要按照《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明确责任,其骨干监测人员是群防群测的主要力量,要层层落实责任人。

2)汛期值班制度。汛期各社区、有关部门要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时间、地点、联系电话,保证通讯畅通。

3)险情巡查制度。骨干监测人员汛期要轮流值班,24小时进行险情巡查,主要观测异常降雨,地面开裂,土体蠕动,山洪暴涨,异常惊响等灾害因素,同时对灾害点设置简易观测装置(木桩、雨量器、流速器等),定期进行观测记录,一旦发现前兆或异常情况,要立即报警,马上转移群众至安全地带。

2.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

1)简易观测措施。灾害隐患点要建立简易观测措施,例如在地面裂缝的两侧打桩或涂油漆标示,进行裂距观测;在社区委员会设置雨量器,进行降雨观测,在水沟中进行流量观测等。

2)灾前报警措施。灾害前兆紧急情况出现后,有关人员要及时报警。对群测群防点要配备哨子、报警器、铜锣等报警器材,并保证器材能正常使用,各点要固定一种报警器材并告知受灾害威胁的群众熟悉报警声音,必要时可进行适当演练,确保警报声发出,群众能迅速应对。

3)紧急避让措施。在紧急情况出现后要有避让措施和疏散群众的方法,在村庄附近的安全地带选择一个临时躲避场地,指定一条或几条疏导路线,场地和路线一定要选择没有地质灾害威胁的安全地带,要让有关群众熟悉线路和场地,要准备帐篷、被褥、饮用水、食品等防雨、防寒、防饥物资以及适量急救药品。

(五)加强与气象、地震部门的联系,提高预报、预警水平。2020年街道将继续与隆阳区气象部门联系,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信息及时进行发布。

(六)各社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法人制定相应防灾减灾方案和整治措施,特别注意尾矿、废土堆放点的安全和采场边坡的安全性,尽量避免或减少因暴雨引发废弃土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矿山地质灾害发生。

(七)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确定的避让搬迁工程抓紧施工,在汛期到来前,将受威胁群众搬迁至安全地点。

(八)强化群测群防。各社区、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防治方案要求,加强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层群众的群测群防意识;对隐患点威胁的群众,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发放灾害“明白卡”和“避让卡”,要将“两卡”所载内容告知群众,一旦发生灾害,能从安全道路撤离,做到有效预报和成功避让。并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九)各社区、各隐患点要实行定点定人监测,监测人员必须通讯设备正常畅通,必须清楚观测方法和应急避险措施等。

六、村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职责

(一)按照街道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社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二)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安排管理各隐患点的监测人员;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材;在上级机构指导下,填写防灾明白卡向受威胁村民发放。

(三)按要求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疏散避难,经上级部门授权,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