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下村古聚 今昔时光
- 索引号
- a01525757-0/20240926-00009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05-16
我和我的家乡|下村古聚 今昔时光
下村又名建龙里,长期以来存在于保山(古称永昌府)北侧城郊,是一个典型的汉族聚居村落。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兵部官员沐英为开发边疆,从江苏南京一带“军屯”农耕的移民南迁至保山,分别起名下村、中村、上村等村落定居,下村之名由此得来,现为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一下辖社区。
我们一家世代居住在下村,是下村先辈张、李、董、梅、白、杨、赵七大姓中较早居住于这里的,后人口流动迁徙中又增加胡、高等姓氏,现有20多不同姓氏的人民共居于下村的“五山四洼”。这里的地形总体呈“川字”,村外建有文昌、法华、仙女三座寺庙。村内不同的街巷以“张家巷”“李家巷”命名,与主大街、横直交织成“井田”字形。在街道之间,富裕人家修建起了飞云楼、庆鹤楼、瞭望楼,所有巷道皆由青石板和坦盖石镶嵌,热闹非凡的下村集市就是在这里举行,成为了我们 悠久的童年回忆。
下村集历来是保山城北的大集,最早的赶集天是空4赶5,也就是每次间隔四天,在第五天举行集市。那时候的下村小手工业十分发达,自己家捆扎的扫帚、簸箕、斗笠、篱笆,还有各种百货、附近村落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也会拿来集上销售。远近闻名的下村麸醋、下村豆粉就是在这里产生、发扬,目前已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上百年。后来交通更加便利、商贸变得发达,人们不再依赖于赶集买卖商品,下村大集就变更为每逢星期三为赶集天,集市上有猪牛羊各种食馆,还有豆粉、米线等小吃,既方便了四邻八乡,也成为了我们老下村人的一种情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下村的面貌也在悄然改变,飞云楼、庆鹤楼都已不见踪影。如今的下村,顺应时代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昔日的小手工业者逐渐转型,融入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新的商业业态不断涌入,商圈、高楼的建立,使得下村的样貌更加繁荣多彩。
下村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淳朴和热情,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默默传承着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现保山城比较有名的“黑婆娘”“阿龙”“李记”等豆粉铺子的老板,都是我们下村人。我们珍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些宝贵的财富。在下村,你可以看到老一辈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可以看到新一代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下村,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古聚。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下村都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那片热土,承载着那份永恒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