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乡“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工作调研报告
- 索引号
- 01525772-2/20240530-00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杨柳乡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城市综合执法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4-05-30
未成年人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维系的基础人群,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极易遭受各种危险和伤害。根据5月22日全区“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工作联席会议的安排部署,杨柳乡高度重视,深入杨柳乡18个村、相关学校开展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杨柳乡“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召开了杨柳乡“利剑护蕾”专项行动部署会,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政法委员任副组长,乡领导班子、派出所所长、各村支书为成员的“利剑护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乡综治中心牵头推进,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办、应急办、乡妇联、中心校全程配合推进,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画好未成年人保护“同心圆”。
(二)聚力推进落实。由乡综治中心牵头,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应急办、民政办、乡妇联、中心校每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杨柳乡辖区内10所小学、1所中学、4所幼儿园的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舍安全、校园反恐、危化品和燃气管理、食品卫生及各项专用设施配备情况进行了大检查,认真查看了学校校园安全工作的专项档案记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办公,能当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限期整改到位。同时对杨柳乡辖区内集镇及校园周边商铺开展全面检查,对全乡范围内非法经营或超出范围的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取缔,严格查处宾馆、KTV等经营场所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经营行为,检查并整治校园周边商铺向未成年人提供烟酒及其他有害食品的行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检查宾馆酒店12家、商铺20多家、烧烤摊10家、KTV1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商家及时整改,现场给出整改意见及措施。
(三)深化关爱帮扶。对杨柳乡辖区内未成年人开展了新一轮的全面摸排,共摸排留守儿童823人,困境儿童337人,单亲儿童502人,问题儿童54人,全面压实“乡村”两级动态监管责任。建立“一户一档”“一乡一档”、建立信息动态管理库;全面实行“挂联代帮”责任制,单位(部门)定点挂村“抓”“家校村”联动“护”、实行“双代理家长”制度“管”、干部结对帮助“扶”;政府救助“应兜尽兜”、教育保障“应涵尽涵”、推行“1+N”寄宿模式“应住尽住”、搭建平台“应助尽助”、村(社区)社会服务实践站“应建尽建”、依法保护“应保尽保”;不断优化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问题儿童的发展环境,确保全乡此类群体健康成长。
(四)做好控辍保学。全面核查失学辍学情况,排查杨柳中学疑似辍学12人。排查杨柳乡中心学校3人疑似辍学。针对疑似辍学学生持续开展劝返复学工作,乡、村、组干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班主任等包保责任人按照“一手抓劝返消除存量、一手抓保学控制增量”要求,持续联合开展疑似辍学、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
(五)全面普法宣传。结合杨柳乡关注帮扶工作法与杨柳乡一月一主题普法宣传方案,就预防和整治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开展普法宣传,联合区公安分局到杨柳中心小学、杨柳中学开展杨柳乡“护蕾花开,女警护航”专题讲座2次,开展集中式普法宣传6次,现场解答法律咨询3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受教育人数2500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监管缺位。一是家长法律意识淡薄。受杨柳乡区位条件及发展限制,杨柳乡所有学校均未配备校车,部分村组接送学生上下学采用学生家长轮换统一接送,部分家长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接送学生时超载,使用拖拉机、三轮车载人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二是部分家长对孩子缺乏管教和约束,放任未成年人骑摩托车、电动车,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三是留守儿童居多,杨柳乡外出务工人员8048人,留守儿童640人,爷爷奶奶对儿童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放任式家庭教育让孩子经不起诱惑,容易受到引诱,沾染不良习气,走上歪路。
(二)学校建设有待完善。一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杨柳乡罗明小学为例,在调研中发现罗明小学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内没有卫生间,宿舍旁围墙较矮,公共卫生间距离学生宿舍较远,为方便学生上厕所宿舍夜间无法锁门,虽然宿舍通道安装有监控且有值班人员夜间在学生宿舍值守,但是仍然有极少部分学生在夜间趁机离开宿舍,翻墙从学校外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学校规模小,办学不集中。杨柳乡地域广阔,村组分散,导致部分学校偏远、分散,仅有教师2人、学生20多人,应急处突能力薄弱。
(三)未成年人过度手机。一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不断上升,中小学生广泛使用智能手机,给中小学教学和教育管理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新挑战。二是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娱乐化以及庸俗化表现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庸俗化和娱乐化的内容,甚至还有打法律“擦边球”的情形,未成年人在观看这些内容的同时,也会被其中的价值观影响,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难以分辨个中好坏,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四)低学历闲散人员居多。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因各种原因成为“边缘未成年人”,即因失学、辍学、闲散以及进城务工的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到、社会管不好的状态,客观上增加了他们违法犯罪的概率。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是离婚率上升,使单亲家庭逐年增多。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可能导致青少年性格不健全,容易产生暴怒、孤僻等不良性格。二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溺爱式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式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学校教育偏差。一是目前从教育体系上看成绩至上的现状并没有改变,成绩占学校考核比重太高,考试变成了学习的“目的”。安排的课程变成了应考内容,教育成了应试训练而不是能力培养,严重阻碍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二是社会教育盲点。社会是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是影响他们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场所。注重课本学习,缺乏实践的机会,学生们读死书,让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完善发展。学生缺乏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知识和与社会接触的正确心态,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各种现象。对于农村,学生缺乏文化宫、青少年宫、体育馆、科技馆等公共学习场所,玩手机成为课余生活的最佳选择。三是社会道德、法制教育滞后。道德和法制教育欠缺明显,学生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学生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课外读物、影视作品缺乏健康的、高尚的情感交流渠道与方式,缺乏英雄与劳模、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内容。许多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三)网络信息泛滥。网络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泛滥,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娱乐至上,短视频的兴起,让未成年人接收信息更快捷更广泛,低格调的视频作品充斥业余文化生活。未成年人的好奇、模仿、冒险的心理,容易使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他们情感冲动,失去理智,滑向腐化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思考与意见建议
(一)家庭教育加强。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努力提升家长的责任,做好守法、懂法的榜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建立互动,全面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加强责任感,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关心关爱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多陪伴,多倾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
(二)学校教育改革。一是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育质量,选拔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其他各科教学中,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二是学校要逐步把心理健康列为必修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讲座,配足心理辅导老师。探索成立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管理多部门协同中心,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打通学校、家庭、社区及医院的数据互联,常态化进行筛查、跟踪、分析,做到预防、预警、干预一体化推进,织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网。三是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合并部分办学规模太小的学校,筑牢在校师生安全防护网。
(三)社会环境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环境,清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在中小学开设网络使用课程和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净化网络等媒体,加大查禁力度,对网吧,KTV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要从严审批,依法管理,对经营管理人员也要进行法制培训,有效地遏制“黄赌毒”在这些场所滋生蔓延。要充分发挥各类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倡导新风正气,新闻媒体要多从正面报道模范英雄人物,宣传遵纪守法的典型事例。
(四)法律宣传普及。加强法治宣传,增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未成年人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做到依法律己、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