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工贸园区“十三五”建设情况及“十四五”发展思路
- 索引号
- 05466330-1-/2021-1202001
- 发文机构
- 云南保山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1-12-02
一、园区总体开发建设情况
保山工贸园区成立于2012年,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按照“开放前沿,产业高地”的定位,围绕将保山工贸园区建设成为80平方公里30万—40万人的保山中心城市东部新城、产城融合新区的目标,重点布局硅基产业,辅助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和轻纺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完成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户。保山工贸园区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云南省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全省重点培育的10个千亿园区之一。
二、全面推进“十三五”建设
“十三五”期间,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94.9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3.9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70.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25亿元。2020年末较2015年末园区工业总产值净增122亿元、工业增加值净增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净增127.5亿元,规模企业数净增15户。
(一)创新体制机制,“园中园”建设稳步推进。为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工业集聚发展,2016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实施“园中园”建设,由各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共享“园中园”,在保山工贸园区范围内规划5个“园中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硅基产业)产业。“园中园”聚合市级、5县(市、区)、园区力量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府服务、市场服务、产业服务等配套不足问题,切实降低配套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1+5>6”的聚集效应,推动保山工业聚集化发展。目前,“园中园”建设正有序推进,为保山“滇西工业重镇”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保山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前景及招商引资情况,市委、市政府将园区及“园中园”产业规划调整为以硅基产业为主,辅助发展电子信息和轻纺产业,目前园区及“园中园”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硅基产业引进了西安隆基、通威集团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等重大项目,2020年硅基产业实现产值43.73亿元。轻纺产业引进了引进了山东恒丰、天津纺织、深圳沃龙鞋业等8户企业并投产,2020年轻纺产业实现产值8.5亿元。电子信息及大数据产业引进了路华能源、鸿源科技、科通电子等6户企业并投产,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一期4万平方米数据中心已建成,2020年电子信息及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6.25亿元。
(三)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建成了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5842余套,建设了变电站、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实现了招商引资企业拎包入住。规划建设青阳南路、开元路等20余条市政及配套设施道路约60公里,覆盖园区及“园中园”,日处理规模3000吨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园区110KV和35KV变电站已投入使用,中缅天然气管道穿园区而过,供水、排水、电网、道路、通讯和燃气等基础配套日趋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完善服务体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园区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企业建设、生产保驾护航。出台了“30+37”电价优惠、“5+5”购房扶持政策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标准厂房出租出售管理办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实施意见等政策,为投资创业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建立服务机制,实行一个团队服务一个项目,园区和“园中园”均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同时指导和帮助企业招聘员工,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岗前培训补贴,不断提升企业投资创业软环境。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巩固和提升帮扶实效,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和能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助力企业发展。
(五)坚持开放创新,“一线两园”开启园区发展新篇章。园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保山和缅甸曼德勒在中缅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带两大重要节点的优势,结合缅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发达国家对其关税优惠政策,致力把保山工贸园区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工贸园区在曼德勒投资建设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规划总用地1905亩,其中一期规划150亩,计划投资4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正在实施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2.4亿元(含土地款),签订入园协议9户,投产1户。
三、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
“十四五”期间,园区将紧紧围绕“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动新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工作要求,按照“开放前沿、产业高地”的定位及“千亿园区”的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轻纺产业,以产业链培育和延伸为纽带,以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为重点,注重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切实提高园区集约化、差异化、生态化水平,着力引导园区实现由企业聚集向产业聚集方向发生转变,由水平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为推进保山“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及滇西工业重镇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提升,产业支撑明显增强
“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硅基产业计划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轻纺产业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完成辖区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吸纳就业3万人。水电硅材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硅基产业在园区经济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发展环境优化,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保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要求,围绕“产城融合新区”“开放创新之城”目标,致力产城融合发展,引入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加快汉营走马古镇、东方明珠、东盟国际商贸城、汽车城等商业文化项目的实施,逐步启动大湾次片区建设。到2025年,园区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通信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快保山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产业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3.生态和谐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充分考虑园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禁止引进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和淘汰落后的项目。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节能评估审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继续实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对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绿色生态园区改造。初步实现生态产业新区建设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二)“十四五”工作思路
1.以促产业集群发展做强园区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做好产业集群培育。一是加快硅基及上下游产业招商引资,推动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等全产业链发展,紧盯多纯晶硅、晶体制备等项目,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及“切片加工——电池组装——太阳能发电”硅光伏产业链,适时发展有机硅产业。二是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同时积极引进锂电池下游产业。三是加快发展轻纺产业,积极引进织造、印染等中间环节,努力打造轻纺全产业链。四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把园区新型建材和木材加工等存量企业做优做强,同时,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扩大增量。
2.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产业新城建设的目标任务,抓住保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和滇西工业重镇机遇,加快完善水、气、电、路、垃圾清运、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仓储物流、标准厂房等园区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建设配套医院、学校,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3.以“一线两园”建设推进内外市场联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保山和缅甸曼德勒在中缅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带两大重要节点的作用,加强与国际市场合作与交流,有效整合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提升中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境外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以谋划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园区产业平台2.0。国土空间规划是园区产业与功能布局、土地高效利用的顶层设计,为科学有序推动园区扩容提质,园区将围绕保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最大限度向上争取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化工片区、昌宁片区、水长片区和蒲缥片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配合市、区编制出符合园区实际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5.以园区优化提升加快发展优质平台。以开发区优化提升工作为契机,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园区承担的职责、任务,围绕健全园区自我发展能力,轻装上阵,聚焦主业。积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形成行政管理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高效衔接,积极探索推进园区的市场化运作,从根本上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积极创新,增强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园区活力。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