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 索引号
- 01525698-1-03_F/2018-0507008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8-04-25
隆阳区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2017年,隆阳区农业农村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育龙头、提质效、促转型,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创新,农业经济呈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势头。
一、生产形势与特点
(一)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8359万元,可比增长6.4%;实现农业增加值523466万元,可比增长6.4%;农业经济总量占全市份额达32.4%,增幅位居全市五县(市区)之首。实现一产业增加值514088万元,可比增长6.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62%,拉动经济增长1.34个百分点;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0元,同比增长9.6%;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528元和1069元,增幅分别高出0.3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二)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24763亩,比上年略减0.25%;粮食单产486公斤,比上年增长1.67%;粮食总产量497859吨,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夏粮产量73454吨,比上年减少2.06%;秋粮产量424405吨,比上年增长2.05%。全区全年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略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增”,再创历史新高。
(三)高原特色产业得到巩固提升。2017年,全区园林水果种植面积9.7万亩,产量6.5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4.5%;茶叶种植面积5.93万亩,实现产量220.08万公斤,产量同比增长10.7%;蚕桑种植面积5.07万亩,蚕茧产量2054吨,茧产量同比增长19.99%;咖啡种植面积16.67万亩,咖啡豆产量2.89万吨,产量同比下降1.9%;蔬菜种植面积17.82万亩,产量38.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17.7%;核桃种植面积128.73万亩,产量4.79万吨,产量同比增长19.1%。
(四)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2017年,全区林业生产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围绕木本油料产业建设、 “两江四路”(即:即:怒江、澜沧江,320国道、大保路、云保路和保龙路)生态恢复为主的生态建设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全力推进林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2017年,全区完成营造林面积11.9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7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4.08万亩;异地植被恢复项目0.84万亩;木本油料提质增效1.5万亩;低效林改造1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万亩;完成项目投资1591.5万元。此外,林业产业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实现了无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无火烧连营的“三无”目标。
(五)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支撑和示范带动,全区畜牧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2017年,全区肥猪出栏145.74万头,同比增长4.63%;肉牛出栏7.54万头,同比增长4.42%;肉羊出栏16.55万只,同比增长0.03%;家禽出栏490.64万只,同比下降1.28%。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4.04万吨,同比增长3.91%。其中:猪肉产量11.60万吨,同比增长4.54%;牛肉产量0.93万吨,同比增长3.71%;羊肉产量0.35万吨,同比略降3.18%;禽肉产量1.14万吨,同比增长0.6%。禽蛋产量9359吨,同比增长2.3%。实现畜牧业产值341844万元,可比增长1.88%。
(六)渔业生产提质增效。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8000亩,其中:池塘养殖7276亩;水库养殖30724亩。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15000吨,比上年增加760吨,增长5.34%;实现渔业总产值达19331万元,可比增长5.98%。辖区内渔业养殖户2906户,涉及渔业人口6350人,从业人员5070人。全年共投放鱼种910吨,淡水鱼苗20000万尾,为全区水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筑牢了发展基础。
(七)农业装备水平有效提升。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促动下,全区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注重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组织,加强农机监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2017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6.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全年完成机耕面积138万亩,较上年增长40%;完成机收面积64万亩,较上年增长2.3倍。目前,全区农机化管理机构有24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9003个,从业人员达24944人。全年实施农机补贴项目完成补贴资金251.1万元,带动农民购机自筹资金586万元,购置补贴新增农机具339台(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为拉动全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势头,同时,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装备基础。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的驱动下,全区上下深挖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在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和整体效益,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但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受资源约束,经营规模分散,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依然薄弱。一是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达92.8%,地质灾害频繁,土质较为疏松,水土流失较重,区域内近60%的耕地属“靠天吃饭”,水利化程度低,气候因素影响较为严重,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从长期看,隆阳区今后将逐步面临非农用地增加、城乡居民对大宗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水资源匮乏与耕地面源污染加剧的问题。全区粮食增产潜力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形势不容乐观。
(二)产业化程度不强、竞争能力弱。目前隆阳区境内大多数农产品产业链条不长,初级产品比重较大,深加工产品比重太小,产供销渠道还未完全打通,知名农产品品牌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畜禽养殖环保压力增大。随着城镇扩大、工业发展、水源的紧张及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养殖场环境容量越来越有限,越来越难以找到“立足之地”,加之受市场价格、消费需求的影响,农牧产品市场价格一直低位运行,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和空间有限,难以实现大幅增产增收目标。
(三)行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大宗农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长期以来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农户难于预测市场行情,不管是种粮还是搞养殖,“成本大、效益低”的现实吞噬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农民认定务农不如打工。同时,农村中大多数劳动者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上,管理粗放,难以达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良好效果,认识不到特色种养产业能够带来较好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组织带动作用不明显。目前,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实际带动力较弱。全区345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中,近80%属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类型,而龙头企业带动型只有72个,份额仅占20.8%;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仅有30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龙头企业的比重为53.3%,可带动农户仅达6.4万户,占全区乡村户数的比重仅为12.2%。从运行现状看,目前龙头企业的产业基地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园区特色不明显,产业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企业间协作能力不强,辐射带动力弱。另外,从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看,有的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带头作用,但多数是处于“休眠”、“空壳”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内部运营不规范,缺乏懂技术、善经营管理人才,融合资金能力不强,大多数合作社没有从根本上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三、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7年12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农业资源短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依据区域特色优势加快规范化种植步伐,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模式,防范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构筑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同时,进一步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构筑粮食安全保障红线,为全区粮食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快调整粮食、蔬菜、畜禽、中药材、干水果等生产布局,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一是全面推动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抓好良种选育、草畜配套、金融创新、产销衔接等关键环节,着力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精、效益好、辐射强的农业龙头。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努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高农产品市场转化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三)引导推行土地有序流转,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和农产品的组织经营,加快农户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型发展,确保农村土地使用率的有效提高。在加快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植壮大其他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突出解决好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化发展。此外,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强农技推广力度,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切实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扩大规模经营,着力提升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和质量;二是切实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自我发展和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类种养能手,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