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隆阳区2018年夏收粮食作物种植情况
- 索引号
- 01525698-1-03_F/2018-0411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8-01-08
略析隆阳区2018年夏收粮食作物种植情况
自去年秋冬以来,隆阳区委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产粮大县粮食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增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全区2018年夏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出稳中趋降态势。
一、全区2018年夏收粮食面积种植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区2018年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95774亩,比2017年减少28107亩,下降8.68%。其中:谷物类面积139786亩,比上年减少19765亩,下降12.39%;豆类面积131967亩,比上年减少9599亩,下降6.78%;薯类面积24021亩,比上年增加1257亩,增长5.52%。
分区域看:保山坝区夏粮播种面积为97239亩,比上年减少24862亩,下降20.36%,占全区夏粮播种面积减少总量的88.5%,减幅较大的有河图、青华、金鸡和汉庄4个乡镇(街道),分别比上年减87.48%、80.77%、51.65%和27.7%;热区乡镇及部分农企单位夏粮播种面积为29651亩,比上年略减2.1%,主要是蒲缥镇减少拉动所致;山区乡镇夏粮播种面积为168884亩,比上年略减1.52%,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瓦马、丙麻、杨柳和瓦窑4个乡镇。分品种看:除薯类(含冬洋芋)和冬大豆面积略比上年增加外,其余粮食品种播种面积均呈现下滑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区小麦播种面积为42219亩,比上年减少7463亩,下降15.02%;蚕豆面积79589亩,比上年减少4066亩,下降4.86%;豌豆面积45546亩,比上年减少5304亩,下降10.43%;大麦面积93070亩,比上年减少12179亩,下降11.57%;薯类和冬大豆面积分别为24021亩和1253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52%和8.48%。
二、全区2018年夏播粮食面积减少的因素
据调查,全区2018年夏粮播种面积呈现减少态势,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滞后,耕作效率不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设施功能老化、配套不全、沟渠淤积,加之受气候影响,去年入冬以来全区境内干旱无雨,相当数量的农田地无法时适耕种,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改变。二是生产成本上涨,种粮效益下降。雇工工资、农机价格等费用逐年上涨,冲抵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补贴,由于种粮效益偏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部分农户将粮田改种为经济作物,从而导致粮播面积下滑。三是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挤占了粮食生产资源要素。实施工业化、城市化都是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不仅人口要进城,而且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要随之聚集。从总体看,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最基本的因素是耕地面积,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硬性约束,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等人为因素的制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市镇建设用地、非农产业用地、示范园项目建设等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使得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四是农村劳动力外流,造成耕地资源抛荒现象较重。“种上一年粮,不如打上两月工”这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家中土地基本都留给老人和妇女在家耕种。就目前全区农业生产条件看,粮食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种田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其耕作方式及劳动强度对留守老人和妇女来说已极不适应,同时,农村中不少农户的种粮收入已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而部分农户则选择放弃粮食种植将耕地撂荒,从而导致粮播面积减少。
(签发:晚金寿 拟稿:杨建永、王春花 联系电话:0875—2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