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行压力大 实现全年目标困难重重
- 索引号
- 01525698-1-03_F/2016-123117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12-31
下行压力大 实现全年目标困难重重
——2016年前三季度隆阳区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隆阳区统计局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隆阳区委、政府贯彻落实稳增长措施,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跨越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隆阳GDP和城乡两收入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但是在一类县的排位除第一产业增加值外,其余指标排位均不靠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艰巨。
一、2016年前三季度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6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3.5亿元,排全省第13位,一类县第13位,全市第1位, GDP同比增长11%,全省第28位,一类县第13位,全市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26.5亿元,排全省第5位,一类县第2位,增长5.8%,排全省第12位,一类县第5位,第二产业52.7亿元,排全省第17位,一类县第17位,增长14.8%,排全省第32位,一类县第14位,第三产业74.3亿元,排全省第12位,一类县第11位,增长10.2%,排全省第60位,一类县第16位。
2016年前三季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15元,全市第1位,增长8.6%,全市第5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3元,全市第2位,增长10.3%,全市第4位。
2016年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0元,全省第38位,一类县第25位,增长8.9%,全省第85位,一类县25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8元,全省第48位,一类县31位,增长11.5%,全省第15位,一类县第3位(城乡两收入前三季度的数据全省129各县市区排位还未公布,用上半年排位来分析)。
二、GDP与两收入指标在全省位次与2015同期对比情况
2016年前三季度隆阳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29个县(市、区)的排名情况 | ||||||
指标 | 绝对数 | 增速(%) | ||||
— | 全省排名 | 进退位 | — | 全省排名 | 进退位 | |
生产总值(万元) | 1534983 | 13 | 持平 | 11 | 28 | 12↓ |
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 265329 | 5 | 持平 | 5.8 | 12 | 12↑ |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 526338 | 17 | 2↓ | 14.8 | 32 | 9↓ |
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 | 743316 | 12 | 1↓ | 10.2 | 60 | 5↓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320 | 38 | 持平 | 8.9 | 85 | 11↓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5048 | 48 | 2↑ | 11.5 | 15 | 9↑ |
注:“↑”表示比上年进位,“↓”表示比上年退位。 |
(一)绝对值呈现“一进两退三持平”
“一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同期前进2位。“两退”:第二产业增加值后退2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后退1位。“三持平”: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位与上年同期持平。
(二)增速呈现“两进四退”
“两进”: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前进1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前进9位。“四退”:生产总值增后退1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后退9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后退5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退11位。
三、GDP与两收入指标在45个一类县位次与2015同期对比情况
2016年前三季度隆阳区主要经济指标在45个一类县(市、区)的排名情况 | ||||||
指标 | 绝对数 | 增速(%) | ||||
— | 全省排名 | 进退位 | — | 全省排名 | 进退位 | |
生产总值(万元) | 1534983 | 13 | 持平 | 11 | 13 | 7↓ |
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 | 265329 | 2 | 持平 | 5.8 | 5 | 5↑ |
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 | 526338 | 17 | 2↓ | 14.8 | 14 | 7↓ |
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 | 743316 | 11 | 持平 | 10.2 | 16 | 持平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320 | 25 | 持平 | 8.9 | 25 | 3↑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5048 | 31 | 2↑ | 11.5 | 3 | 1↑ |
注:“↑”表示比上年进位,“↓”表示比上年退位。 |
(一)绝对值呈现“一进一退四持平”
“一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同期前进2位。“一退”:第二产业增加值后退2位。“四持平”: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位与上年同期持平。
(二)增速呈现“三进两退一持平”
“三进”: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前进5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进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前进1位。“两退”:生产总值增后退7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后退7位。“一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排位与上年同期持平。
四、面临的主要困难
2016年以来,全区GDP稳步增长,城乡收入稳步提高,但是GDP相关指标排在前20名,城乡收入排位靠后,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从全年的目标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长11%,差12%的目标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差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差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差1.8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现进入45个一类县综合评分前5名的目标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
(一)工业经济增速回落
一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差全年目标3.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差全年目标2.7个百分点;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6.5%,较上半年回升3.7个百分点,差目标5.5个百分点。二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工业品市场销售价格走低,企业销售压力增大,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2.7%,较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三是1-9月新培育规上企业8户,目前产值590831万元,尚未对规上工业形成重要支撑,随着适宜纳入规模企业资源的减少,新规模企业培育的难度日益增大。
(二)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压力加大
服务业增长10.2%,差目标1.8个百分点。十七个支撑GDP核算的指标,只有水上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保费收入、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电信业务总量6个指标达到或者超过目标,金融存贷、财政八项支出接近目标,其余指标数据增长不强劲,支撑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分别差目标4.5个、2.1个、3个、2.1个百分点,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差1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差5.1个百分点。
(三)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城乡收入增速放缓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用工需求减缩,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对经营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均有较大影响,城乡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城乡居民增收难度相应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有所减缓。上半年全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在一类县排25位、31位,排位靠后,增速分别差全年增10%和12%的目标1.1个、0.5个百分点。
五、几点建议
四季度,我们要按照区委、政府出台的《隆阳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准确把握县域发展重点,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导,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一是围绕《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评价办法》,强化对考核指标体系中县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保三大类15项指标的统计上报工作,及时跟踪、掌握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做好经济形势研判和预警监测工作,加强横向比较,密切关注位次排序,及时通报存在问题,按照“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会同主管部门做好协调沟通,主动为考核目标实现提供好服务,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二)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推进工业集聚化,抓好“园中园”建设,加大板桥生物产业示范园建设力度,加快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与数据库建设,推动与华为、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合作,打造滇西边境数据存储灾备基地;深入推进农业规模化,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 “三个万亩”工程建设为引领,实现“一业一品牌”“一乡一特色”,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滇西边境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滇西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电子商务向各领域扩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制定实施“旅游+”行动计划,打造隆阳滇西自驾大本营,打造滇西边境旅游集散地。
(三)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做好项目的跟踪和监管,提升服务水平和帮扶力度,及时发现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按照《使用产业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而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四)加大各项政策实施力度,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一是贯彻落实企业扶持政策,保障企业职工收入不断增长。贯彻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扶持,促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二是持续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大新型专业农民培养力度,提升务工信息平台服务水平,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园区、农民合作社务工,扶持农户开创小微企业,促进就业,提高农民居民工资性收入。三是全面实施扶贫精准战略,切实抓好建档立卡“回头看”,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积极争取信贷和财政产业扶持,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和特色手工业,拓宽贫困人员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