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隆阳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索引号
01525698-1-03_F/2016-1231032
发文机构
隆阳区统计局
公开目录
政策文件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6-12-31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总体形势下行压力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区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围绕建设“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和“隆阳人民幸福家园”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跨越发展,全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以来隆阳经济发展情况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区国民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跨入200亿大关。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0633万元,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位由“十一五”末的15位上升至13位,总量是“十一五”末的1.96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0273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2.95%。

人均水平稳步提高。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达21852元,是“十一五”末的1.86倍,较“十一五”末人均增加10115元,年均增长11.9%。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201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超过20亿元,达211838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23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17009万元,年均增长17.4%。财政可用财力同时增加,2015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53484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53倍,较“十一五”末增长92826万元,年均增长20.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全区2015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452571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43倍,较“十一五”末增加2031791万元,年均增长19.4%。在存款余额增加的同时,贷款余额也在逐步增加,2015年达2475798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35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423791万元,年均增长18.7%。

(二)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五年来,隆阳区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需结构不断改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十一五”末的29.4:30.6:40调整为2015年的21.9:33.8:44.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3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8.6%提高到51.5%,提高了2.9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常住人口963839人,其中城镇人口353802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6.71%,较“十一五”末提高8.56个百分点。

(三)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第一产业稳固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优昊实业”成为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凤溪玉叶”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庄园;“富群科技”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龙头企业。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59170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54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61711万元,年均增长7.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0223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较“十一五”末增加288233万元,年均增长7.5%。

粮食总产量2015年达48.4万吨,是“十一五”末的1.22倍,较“十一五”末增加8.86万吨,年均增长2.5%。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养殖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每年均获“全国产粮大县” 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誉称号。

第二产业强劲发展。2015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709499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14倍,较“十一五”末增加377670万元,年均增长17.8%。“十二五”期间,全区着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园区为依托,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板桥省级生物产业示范园、工贸园区、水长园区蒲缥片区发展形势日趋向好。工业增加值463576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92倍,较“十一五”末增加222353万元,年均增长16.9%。

建筑业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区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6个,建筑业增加值245923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71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55317万元,年均增长19.9%。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城乡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好人家国际广场建材城、五洲国际广场开业,中石油保山油库建成试运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滇西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申报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31964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较“十一五”末增加487966万元,年均增长12.5%。

(四)需求稳步扩大,“三驾马车”持续发力

投资高速增长。“十二五”以来,坚持“投资拉动为主线、重点项目支撑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大瑞铁路保瑞段顺利开工,保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顺利启动、中心城市配电设施改造顺利完工、西水东调续建顺利推进、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23197万元,年均增长41.6%。

消费品市场稳步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19549.8万元,是“十一五”末的2.36倍,较“十一五”末增加587370.8万元,年均增长15.6%。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555万美元,是“十一五”末的7.91倍,较“十一五”末增加7474万美元,年均增长51.2%。

(五)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收入稳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2015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9元,是“十一五”末的2.27倍,年均增长16.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15元,是“十一五”末的1.91倍,年均增长12.6%。

二、“十二五”以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隆阳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为“十三五”时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

(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5年GDP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5%,占全市的38.1%,全区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3%,人均经济水平低,要与全省发展水平同步任重而道远。

(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农业综合效益没有大幅提升;工业支柱地位还不突出,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开工不足,工业运行艰难;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培育成熟还需时日。

(三)城镇化率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大。城乡收入比重虽然由2010年的3.6:1调整为3.1:1,但收入差距缩小力度不强。城镇化率不高,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9.39和6.62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围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隆阳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和“隆阳人民幸福家园”,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争当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抓城乡发展,促城镇化进程。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引导、鼓励有资金、有创业愿望的农村青年向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二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重点集镇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深入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二)抓精准扶贫,促全面小康。以决胜的勇气和“钉钉子”精神,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强部门联动,抓好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2020年全部脱贫。

(三)抓产业发展,促转型升级。农业方面,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工业方面,加快培育壮大优势龙头企业,增强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效应,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积极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业方面,积极打造新兴业态,充分挖掘发展潜力,鼓励企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云贡城”“义乌购”和滇西电商产业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