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 索引号
- 01525698-1-03_F/2016-123102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12-31
隆阳区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使全区全年粮食总产量获得了“十二连增”,畜牧业养殖效益看好,大宗农牧产品量效齐增,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向好发展态势,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全年农业农村生产形势
(一)农业经济呈现平稳向好发展态势。201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0223万元,可比增长6.6%,其增速分别高出省、市平均水平0.6和0.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414122万元,增长6.8%;林业产值13096万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312103万元,增长6.5%;渔业产值16955万元,增长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947万元,增长3.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8725万元,可比增长6.7%,其增速分别高出省、市平均水平0.8和0.2个百分点。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32.8%和32.5%,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9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042元,增长12.6 %,其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在全市五县(区、市)中仅次于腾冲位居全市第2位。
(二)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获得“十二连增”。2015年,全区着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这一总体目标,认真实施“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升能力、依靠科技、确保总产”的工作主线,着力强化科技推广和资金投入,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在旱情较重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仍有较大突破,夏、秋粮食产量均获全面丰收,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并喜获“十二连增”。全区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01.35万亩,比上年增加1.29万亩,增长1.28%;全年粮食综合平均亩产478公斤,比上年略减2公斤,下降0.4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8397.8万公斤,比上年增产360万公斤,增长0.75%。2015年,全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形势良好,特色经济作物量效齐增,茶叶、水果、花卉等价格上涨明显,咖啡及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蔬菜、油料、中药材等都获得较好收成。据统计,全区咖啡种植面积达17.12万亩,实现产量2594.7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32.1%;核桃面积达125.68万亩,实现产量3144.24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30.98%;蔬菜面积14.7万亩,实现产量26813.4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11.4%。
(三)林业生产形势较好。2015年以来,全区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经济林建设、退耕还林巩固、国家造林试点补贴等项目,重点围绕以泡核桃木本油料产业建设、“绿化荒山行动”、“城市面山绿化整治”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全力推进林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2015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3195亩,其中,退耕还林造林面积15000亩;累计完成封山育林面积99120亩,其中,当年新封山育林面积12000亩;完成低效林改造30000亩;绿化荒山行动共完成绿化任务89.67万亩;陡坡地治理5000亩;义务植树180万株;育苗2880亩,1441万株;完成森林抚育面积30000亩。全年共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林业投入201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65万元,地方投资450万元。全年共兑付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资金1311.48万元,其中:国家级817.61万元,省级493.87万元。此外,林业产业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四)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2015年,隆阳区畜牧业生产认真按照“稳定提升生猪生产、优化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牲畜”的发展思路,以“养殖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养殖方式”为主线,畜禽生产形势整体向好,发展态势较为平稳。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生猪生产恢复元气,猪价回升平稳运行。年内生猪价格持续走高并趋于稳定,同时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处于较低价位运行;猪粮比价逐步回升,三季度开始一直维持在7以上,四季度更是高达8以上,养殖效益十分明显,广大养殖户信心得到恢复,生猪存栏量稳步增加,肥猪出栏略有下降。据统计,全区年末生猪存栏1094582头,同比增长1.9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06544头,同比增长0.94%;年内肥猪出栏1389158头,同比下降6.49%;猪肉产量110894吨,同比下降2.98%。二是牛羊生产持续增长,市场价格有所回落。自年初开始,全区牛羊肉价格结束了近几年来持续不断上涨的势头,进而转变为掉头向下且持续保持趋稳略降态势。全年市场牛肉平均价格62.5元/公斤,同比下降5.55%;羊肉平均价格69.58元/公斤,同比下降9.24%。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牛羊肉价格一直处于向上升涨态势,农户养殖积极性较高,规模大户不断涌现,其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区牛存栏206628头,同比增长3.14%;出栏肉牛72008头,同比增长3.94%;实现牛肉产量8777吨,同比增长0.94%。羊存栏220397只,同比增长0.86%;羊只出栏152409只,同比增长21.68%;实现羊肉产量3325吨,同比增长18.12%。三是禽类生产平稳发展,市场价格起伏不定。2015年,区域内蛋鸡养殖未能保持2014年的良好效益,鸡蛋价格受季节性和市场消费需求影响趋降明显。据畜禽价格监测数据显示,全年全区鸡蛋市场均价10.28元/公斤,活鸡均价14.33元/公斤,分别比上年同期下跌15.5%和12.71%。随着鸡蛋价格走低,蛋鸡养殖大户收益变窄并出现亏损,部分养殖户观望情绪较重,增补栏积极性不高,导致禽类生产徘徊不前,发展态势缓慢。据统计,全区年末家禽存栏2372421只,同比增长0.79%;出栏4889294只,同比增长1.97%;实现禽肉产量11159吨,同比下降1.45%;实现禽蛋产量8727吨,同比增长23.76%。
(五)渔业生产低速增长。2015年,全区水产品总量达12600吨,比上年增加600吨,增长5.0%,完成年度计划的105.0%;水产养殖面积38000亩,其中:库区养殖面积30724亩,池塘养殖面积7276亩,水面养殖面积无增减变化,与上年持平。辖区内共有渔业养殖户2906户,涉及渔业人口9080人,从业人员5320人。年内认真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实施渔业增殖放流,增加了池塘、水库的渔业产量。全年共投放鱼种800吨,淡水鱼苗20000万尾,为全区水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筑牢了发展基础。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的驱动下,全区上下深挖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在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和整体效益,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但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隆阳的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2.8%,地质灾害频繁,土质较为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隆阳区旱地、坡地面积较大,全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4%,比全国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近60%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农村水利、交通、电力条件较差。目前全区还有7个村民委员会尚未通自来水,有4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这些瓶颈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加大。隆阳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十二连增”,增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粮经争地问题突出,种粮比较效益差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粮食生产。另外,其他主要农产品虽逐年增加,但远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需要,受资源约束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短期内难以实现。特别是近几年来极端气候、地质灾害常呈频发、重发趋势,农业生产面临的灾害风险依然较大。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农业用工成本的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雇不到、雇不起”的现象,给农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此外,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要素的增加,也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都给保持农产品总量平衡、品种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造成很大压力。
(三)生产方式落后,总体效益偏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隆阳区区域内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仍占据重要地位,推行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模式难以形成,散户承包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一定程度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纵观全区农业种植结构模式,小农生产意识较浓,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通,绝大部分农产品交易,尤其是种植、养殖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信息网络体系,经营效益普遍偏低,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极不适应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从长期看,隆阳将存在三个方面的耕地压力。一是城市扩建、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等的直接占用。二是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城镇居民,对大宗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与赖以生存土地资源减少相互矛盾。三是耕地有效耕层日渐变薄,加之长期以来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使用,耕地面源污染加剧,土地质量日益严重降低。另外, 水资源对农产品供给的制约问题更是日益突出。
三、工作重点及发展建议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农业资源短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抓好“三农”工作,更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隆阳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为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农业形势越是向好越要防止松懈。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一)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隆阳季节性旱情明显,历年皆有。多年来持续旱灾之所以造成严重影响,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改变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的步伐,做好病险水库加固、库塘清淤扩容及灌溉沟渠疏通,加速中小型水库的改造升级,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的瓶颈制约。
(二)继续稳定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和有效供给。首先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隆阳区粮食生产已连续十二年增产,八年获“国家粮食产粮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称号。在新的起点上,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其次,以市场为导向,着力研究制定以鼓励生产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生产引导政策,加强对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监测与预警,既要避免“猪贱伤农”,也要避免“猪贵伤市”现象发生,最大程度地消除周期性波动对生猪生产的影响,保障全区畜产品市场的稳定供应。
(三)加大资源整合提升力度,高效能利用农业资源。一是要创新办法推进农用地集中成片流转,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交易,如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确保持股农民股份分红收入。同时,要明确土地流转政策边界,依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加强项目监管和土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流转“非农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要努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加强优质农产品市场推介及电子商务活动,提高隆阳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充分利用“三农”资源,积极培育区域范围内起示范带动和龙头效应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实现农业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四)着力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优劣,决定着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应推广节约型技术,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的脆弱问题。重点要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和能源生态工程,切实加大耕地、水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推动秸秆、畜禽粪便、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资资源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认真实施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签发:晚金寿 拟稿:杨建永、王春花 联系电话:0875—2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