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闲置农房“活”起来,非遗旅游“火”起来
- 索引号
- 01525764-2/20230731-0000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板桥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 文 号
- 浏览量
- 167
- 日期
- 2023-07-31
板桥镇:闲置农房“活”起来,非遗旅游“火”起来
板桥镇位于保山坝北部,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保山的北大门”,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随着时间推移,板桥青龙街逐渐破损失修,污水横流、道路泥泞,给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镇党委政府以青龙街为试点,结合村庄布局规划,探索用地新机制,使大量闲置农房得到盘活利用,为板桥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修缮改造,抓活政策支持
结合市、区相关文件要求,协同联动市、区文旅、住建、板桥镇政府等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对青龙街闲置农房在盘活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修缮、改造等环节进行联合审批,加大农房修缮改造支持。探索青龙街宅基地和承包地“三权”分置机制,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闲置房屋使用权,鼓励闲置房屋所有权人通过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盘活形式,由村集体按50元/平米的流转价格,统一流转30间铺面,打造非遗街区。秉承“修旧如旧”原则,投资1171万元,对青龙街街道进行路面修复、给排水改造,增设绿化、照明灯等附属设施,改善闲置农房周边环境。新建青龙街南北2个牌坊、2个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增强青龙街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深挖特色优势,激活发展动力
结合板桥古镇马帮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整合旅游、商业、居住功能,精准把握青龙街发展定位,以打造“保山中心城市最具典范性的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为目标,镇村共同发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板桥社区认真落实属地责任,发挥属地优势,采取“向上争取资金+集体负担投入”的模式,将青龙街内符合规划的临街闲置土地、农房投资建设成临街商铺,盘活298户378间铺面,包含立面改造126户、房屋修缮146户。再以青龙街临街商铺为“引子”,带动周边商铺升值,以自主开发、自主租赁建设集体物业项目,形成稳定的物业出租集体收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0余万元收入,让“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同时镇党委牵头,组织板桥社区外的5个村(社区)整合250万元资金,在青龙街利用闲置农房空地建设商铺,建筑面积692㎡,年租金合计9.66万元。按照各村出资占比进行利益分配和产权确认,目前含板桥社区在内的6个村(社区)每个村每年获益1.6万余元,年收益率达7%,辐射带动了周边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注重资源摸排,盘活非遗存量
坚持“看得见、管得住、有效益”导向,完善包含规划编制、建筑设计、景观设施、租赁流转、用途管制等在内的闲置农房盘活管理清单,明确具体规范、工作准则和管理要求。组织专门力量,通过网格群统计、实地查看等方式,排摸掌握青龙街内闲置农房的基础信息、盘活意向等,并建立资源数据库,将青龙街核心区684户、老320国道东边130户,合计814户列为盘活对象。按照前期调查摸底,对有规模、有特色、有意愿的集中连片区域先行先试。在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将魁星阁以南、北津街以北58格铺面集中打造为保山非遗一条街,展示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制作技艺,对租户免除三年租金,吸引大量非遗传承人进驻。通过甄选,最终入驻经营单位30家,包含非遗项目经营单位12家、非遗综合馆1家、文旅相关企业17家。在非遗街区内,国家级非遗永子围棋,省级甲马版画、乌铜走银,市级桂香楼、芝兰轩,区级百年老茶馆、永昌墩绣等各种级别、不同类别的优秀非遗商户纷纷入驻,涵盖了永子文化、甲马文化、制陶工艺、马帮文化、刺绣文化、美食文化等多项内容,既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荟萃宝地,也是寓教于乐的文化集市。
“非遗一条街”的成功打造,激发了农户盘活闲置农房的热情,闲置农房经改造修缮后,由原来的“70%租不出去”变为“100%能租出去”,并实现了租金从“10元/平方米”到“70元/平方米”的飞跃。经过改造提升的青龙街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年旅游人次达200万以上,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更多市内外游客到访,目前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5000人次,成为了板桥镇乃至隆阳区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