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庄镇概况
- 索引号
- 01525760-x-/2020-1224002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汉庄镇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0-12-24
汉庄镇概况
一、基本概况
汉庄镇位于隆阳城区南郊,东与永盛街道、瓦渡乡、丙麻乡毗邻,南与辛街乡、西邑乡相交,西与蒲缥镇、杨柳乡接壤,北与兰城街道办事处相连。国土总面积达145.38平方公里,汉庄社区为镇政府驻地,现有12个村(社区),51个自然村,149个村民小组。全镇户籍人口47083人,分布有彝族、白族等2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7%。全镇年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无霜期204天左右。
汉庄物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麂子、黄羊、竹狸、穿山甲、豪猪、蛇类、野鸡、白鹭、鹰、斑鸠、火鸟及各类飞禽走兽,畜禽有牛、马、驴、骡、羊、狗鸽、火鸡、旱鸭、珍珠鸡等;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蚕豆、豌豆、大麦、薯类等;经济作物主产烤烟、蚕桑、油菜、蔬菜、山葵、花椒、茶叶、中草药材等;经济林果主产核桃、甜柿、花红、葡萄、桃、梨、杏、梅等;经济林木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桦木、桤木、桉树、杨树、柏树、栗树、桦木、樟树、青树、杜鹃、红木、和木等树种;矿产资源:境内建筑石材为保山市最主要来源、主要有岩、页岩、灰岩等类型;其它矿产主要为煤矿和铜、铁、锌等矿藏,但目前探明的仅为零星鸡窝矿。
二、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诸葛武侯南征,屯兵凤凰村,后来南征的蜀汉军士落籍于此,聚族世居,改称汉营,又名诸葛堰,其军屯田垦边,下设南、北哨两个前沿哨所,汉庄为屯粮重地,取名为汉庄(汉族军民的庄园之意),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现为汉庄镇政府驻地。明时为金齿司城南里,明洪武年间,朝廷为屯田戍边,内地大批军民迁至保山,汉庄是屯田戍边重地。清时属保山县南下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永和、永顺、东哨、秉仁四镇的各一部分,1950年属永铸二区。1956年10月属辛街区汉庄乡。1958年为保山县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设汉庄公社。1962年分为汉庄、永铸、汉营、方官、石庄、大堡、小堡、团山8个公社。1964年并为汉庄、云瑞、永铸、大堡子4个公社。1966年并为汉庄、大堡子两个公社。1970年并为汉庄公社。1984年2月设汉庄区。1988年1月改为汉庄乡。1996年10月,撤区改镇称汉庄镇至今。
三、文化古迹
汉庄系历史文化古镇,相传诸葛武侯南征,屯兵凤凰村(汉营,又名诸葛堰)聚族世居,明洪武年间,大量移民屯田垦边来到汉庄,有杨、陈、卢、汪、石、方、沈、左、贾姓等众多官员将其落业之处依本人姓氏改为杨官屯、卢官屯、汪官屯、石官屯、贾官屯等等。蜀汉军士留驻汉庄,大量屯田垦边的汉人移来汉庄,融合了当地民族,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族文化带到了汉庄,带来了智慧、传播了文明,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一批珍贵的文物古迹。
(一)诸葛营汉晋古城
保山自西汉至明清建县置郡设府两千年,先后建筑了一大批以军事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大小城池,金鸡不韦县城、诸葛营汉晋古城、永昌府城等等都很有名,其中汉庄的诸葛营古城是我省发现汉晋古迹中规模最大的城址,经“南丝路.永昌道”上,位于保山城南2千米诸葛营村东田坝中,汉晋时期永昌郡治所在地,也是汉庄的发源地。古城以人工夯筑的巨大土墙依地势坐西向东呈纵方形,面积11.6万平方米,现存四周城墙残高2-3米,厚9-14.5米,城址中出土了大量汉晋砖瓦、陶器、五铢钱、夯土台基和律书铭文;遗址北城外壁发现多座掏洞放置的火葬墓。此城是永昌置郡后汉文化在西南边区巩固发展的最重要的直接证据。
(二)诸葛堰
诸葛堰,俗称大海子。位于汉庄镇彭海社区,距城四公里,海拔1680.8米,库区经流面积0.6平方公里,引洪径流面积17.2平方公里,蓄水208万方,灌溉田地万余亩,是城南坝区最大的水库。据传,诸葛亮南征时,兵至永昌郡,曾驻扎在现堰旁的凤凰村(即今诸葛营)。当时,当地村民饮用水全靠村北的沙河水,沙河夏秋泛滥,冬春干涸,为解决当地饮用水困难,组织军士及民工,在西北的法宝山下挖凿长约四百五十公尺的水池一个以蓄水,并驱马就饮。当时百姓称为“洗马驰”。驻军走后,村民为感怀诸葛亮兴修水利之恩德,改称为“诸葛堰”。
诸葛堰每年冬春蓄水,仲夏载插,随着时序的变更,或是烟波浩渺、山水相映,或是碧绿如毯、禾浪滔滔,或是碧水鳞波、水鸟翻飞,是千年遗址、聚宝盆,是保山著名的鱼米之乡,旅游观光的佳所。
(三)宝山寺
原名法宝寺,位于汉庄镇彭海社区法宝山麓,公元780年,为“蒙氏异牟寻所建”,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修,大雄宝殿,坐西向东,雕梁画栋,建筑宏伟精细,殿内塑有三世大佛,形象逼真古朴,大殿前面,有楼榭三间,名曰“望海楼”。此楼宽敞,窗明几净,登楼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寺之南北,各约300米处是花果园,初春季节,百花盛开,满院飘香;金秋季节,硕果累累,其间古树繁花,泉水淙淙,别有洞天。寺后面山岳巍峨,古树参天,前面山下,有诸葛堰,为宝山寺增辉添艳。正德云南通志记载:“林木森阴,溪水荡漾,花木芬芳,四时不绝”,宝山寺风景宜人,堪称旅游胜地。
(四)汉营走马
汉营走马为保山外八景之一。保山城南五里的诸葛营,又叫汉营。蜀汉时,汉军驻此,便在村外辟一练习骑射的校场,场上盖有“观骑楼”,除平耐训练外,每年3月20日为走马盛会,召令四方骑手来和屯军比武,并作骑艺表演。清康熙二十五年(1680年),总兵偏图建“大生阁”,从此走马盛况空前。校场上设有高栏,垛堑和箭靶。走马会这一天,远近各民族剽悍的骑手,骑着各种毛色的高头大马,云集诸葛校场,永昌府文武官员,登上观骑楼检阅比武和品评表演。城乡群众也纷纷赶来观看。参加比赛的几百名骑手,一字儿排在观骑楼前,主持者青旗挥动,一声号炮,骑手们催动坐骑,擎长弓,持利箭,向箭靶狂奔,在规定射线内曳满雕弓,返身疾射,如此三趟,优胜者便奖给锦旗、马匹或银两。之后,又进行各种精彩的骑术表演。明代诗人毛铉有诗赞曰:“我闻汉诸葛,深入于不毛。庙食在此邦,世远名愈高。至今蒲燹儿,犹能记前朝。曾传训练法,弓刀随所操。走马不执缰,手中弄旌旗。红藤束两腕,捷若猿与猱。垂身掠地过,取物名夺标。一呼万人和,军容亦何骄。持酒争劳之,俱云无足劳。”清光绪十四年(1888),大生阁为火所焚,只存观骑楼,走马盛会仍存。民国初年,走马盛会被废。
(五)蕉洞春光
汉庄云瑞,卧狮山下,有一溶洞,被誉为石花洞,为保山著名的外八景之蕉洞春光。《永昌府志》记载:“在城南十五里卧狮山下,有洞曰芭蕉,深数百步。其中石乳悬垂,千姿百状。春时,郡人多游于此。”之所以称为芭蕉洞。因为明清时期,洞外山溪夹岸,芭蕉成林,荫蔽数里,每当春天,风和日丽,满谷绿云,风景宜人。若是山雨飞洒,银珠万点,落在芭蕉叶上,一阵阵清脆的晰沥滴答之声,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异常悦耳。
明代著名诗人毛铉《蕉洞春游》诗云:
幽谷小洞天,沉沉若隧道。
石门古莫高,石蹬净如扫。
石花三月开,色比桃花好。
既非人技为,此理不可晓。
或云有神仙,幻此物外宝。
有清末贡士魏上暹《浪淘沙》词云:
旖旎翠烟飘,十里芭蕉。垂青摇绿锁山腰。饶有洞天清净境,石屋崎饶。风来似涌潮,雨洒喧涛。晴光罨画映浮桥。过往征人多留恋,暂洗尘喧。
还有清末文人张逸尘《蕉洞春光》诗云:
欲访桃源路,蕉林蔽洞天。
猗珩红漏日,幽谷绿迷烟。
雪化阴崖冻,田分翠间泉。
不教修竹劾,便籍弃书编。
1942年,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从印度归来,百忙中挤时间,兴致勃勃地到石花洞游览。1962年,缅甸总理吴努访问中国期间,也以好奇猎胜之情趣,莅临此洞,称赞不已。可见昔日的石花洞,璀璨景色美不胜收、多么辉煌。
六十年代,石花洞被石油库占用,洞内的石伞、石钟、石楼许多景点,被破坏一空,甚是可惜。2010年12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准备重新修缮石花洞,力争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