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索引号
58736667-6-/2018-0217001
发文机构
隆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8-02-17

 

根据《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区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材料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17年工作情况

2017年我局工作目标为:一是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标准完成区级服务平台搬迁工作,圆满完成2017年乡村服务平台改造提升工作。二是服务功能得到新拓展。实体中介超市、公共服务超市建成运行,网上大厅运行趋好,“政务通”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三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进驻授权落实到位,一般审批服务事项效率提高50%以上,投资项目集中审批事项效率提高60%以上,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隆阳园中园投资项目集中审批中心建成运行。四是公共资源阳光交易。交易项目应进必进,与省、市同步建成电子招投标系统,交易活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局开展的工作和成效主要为以下7个方面:

(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前窗后办”一体化建设模式,坚持硬件设施与服务功能相配套,2017年2月,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市级同步从保山数码港搬迁至永昌传媒中心。搬迁后,区级服务平台场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原有进驻单位的基础上,新增设了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区国税办税大厅,与市级新建实体中介超市、公共服务超市,目前,实体中介超市已入驻8家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工程咨询、工程造价、环评、规划编制、土地评估、房产评估等中介服务。公共服务超市进驻企业12家,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线电视收费、外文翻译、工商代理、职业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区级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服务效益日益凸显,初步形成了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公共服务“四位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格局。2017年4月,隆阳区“园中园”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发改、林业、水务等涉及投资项目集中审批的7个区直部门首批进驻,主要为入园企业以及其他四个县(市)园中园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制定并报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阳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发〔2017〕37号),从名称标识、服务面积、服务布局、服务设施、服务要求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要求,力促政务服务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完成了青华街道红花社区、打渔社区和永昌街道红庙社区三个村级为民服务平台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启动了2个乡镇(街道)、59个村(社区)为民服务平台的改造提升,预计12月中旬进行验收,确保改造提升后的乡村服务平台功能完备、设施配套、满足需要。

(二)应进必进取得新进展。“应进必进、进必授权”得到较好落实,2017年3月份,经区政府批准的365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民政婚姻登记分中心、运政管理分中心共进驻事项17项。根据进驻事项动态管理调整要求,8月份我局再次对全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梳理,共新增审批服务事项60项,减少审批服务事项17项。调整后区级服务平台共进驻审批服务事项425项,其中,即办件113项,占全部进驻事项的27%。全面实行窗口首席代表制,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A角工作人员85人,进驻区直单位29个,完成了窗口书面授权,确保了窗口有人办事、有事可办、有权办事。明确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进驻审批服务事项105项,64项审批服务事项纳入村级为民服务站进行办理,与村(居)民小组联动提供代办服务。乡村服务平台全面实行轮流值班制,共进驻窗口工作人员271人。持续推行领导进中心带班值班制,做到领导审批到一线,服务群众零距离,减少单位内部审批层级和耗时。

(三)服务效能实现新提升。严格按照“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告知”的运行机制运转,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着力推动审批服务提速增效。要求一般性审批服务事项原则上按即办件当场办结,重点事项按承诺件办理,需现场踏勘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踏勘,除依法听证公示等法定时限外,承诺办结时限一律在法定时限基础上缩减50%以上,强化电子督查,严禁超时办结。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政务(为民)服务平台累计接待办事群众57.5人万人次,受理办理审批服务事项60.3件万件,审批服务提速50%以上,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结合“放管服”工作,把便民利企、优质高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做优窗口服务工作,推出便民利民举措。全面启动了为民办事“一次办结”试点工作。在申请人手续完备、材料齐全,且内容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即办件实行即来即办,承诺件可以由申请人自愿选址窗口取件或物流快递,快递费用由我局统一出资,有效避免了申请人“再次跑”。首批纳入“一次办结”服务的区直部门共17个,涉及审批服务事项共98项,1至10月,已受理办理“一次办结”事项218406项,其中即办件205347项,承诺件13059项。持之以恒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今年以来,区政务服务中心共开展预约服务10起、延时服务138起、免费代办服务1843起,乡村为民服务平台开展上门服务28572起、免费代办服务25235起、入村服务4073起、预约服务14980起、赶集日(固定日)集中服务10959起。结合放管服工作,区公安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分别推出叫号服务,不仅节省了办事群众排队咨询的时间,也为办事群众提供了更加规范、便捷的服务。区公安分局窗口实行无假日服务,方便了群众,特别是学生和上班族。

(四)投资项目审批取得新成效。项目代码制全面推行,项目审批实现“一项一码、一表流转、限时办结、信息共享、依责监管、电子监察 ”。做好投资审批事项动态调整,2017年进驻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13个区直部门,50项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事项纳入审批系统集中受理办理。按照审批提速60%以上的要求对投资项目集中审批服务事项的承诺办结时间进行了压缩,按审批制、备案制类别,分阶段优化再造并联审批流程,推出了投资项目主动代办制。2017年1-10月,全区投资项目集中审批服务窗口已办结事项321个,办结(上报)时限缩短3313天,审批平均提速76.53%,无超时办结件。网上中介超市运行正常,入驻全省中介超市的全国各地2154个中介机构均可参加隆阳区投资审批中介服务的公开竞选。严把事项选取关、公告审查关、选取监督关,确保中介机构选取规范有序、监管到位。今年以来,全区网上中介超市共发布采购公告115个,公开选取结束113个,签约项目127个,履约结束99个(含上一年结转数),资金节约率40%以上。

(五)“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迈出新步伐。主动融入全省大数据建设,全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列入省、市试点县(区)之一。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全区网上服务大厅实现省、市、区、试点街道、试点社区互联互通,并于2017年1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全区21个乡镇(街道)、35个区直部门、4个驻隆单位的8085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进驻网上服务大厅,二级以上办理深度事项达3345项,占全部录入事项的42%,达到省级要求。按照省、市事项录入要求对所有事项进行规范性核查,确保了事项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网上服务大厅初步具备咨询、预约、接件、受理、办理、监督、投诉等功能,办理结果除现场取件外,还可以通过物流快递获得,初步构建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11月底,网上服务大厅已上传信息47条,办理审批服务事项303项。

(六)监督管理得到新加强。牵头开展了新一轮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事难办、效率低专项整治工作,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弱、服务不够便民、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效率不高、服务纪律不严等6个方面督促乡镇(街道)及相关区直单位进行了整改。大力推进服务公开,制作服务指南、单项办事须知,通过服务窗口摆放、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公开、系统自动查询等方式,做到了服务项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等应公开内容尽公开。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评”活动,按月开展优质服务之星、党员示范窗口、流动红旗标兵评选,有效激发窗口活力,推动窗口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强化大厅督查巡查,实行领导带队值班,采取不定期方式对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工作作风进行巡查督查,设立监督投诉窗口,公开监督投诉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违纪问责。2017年以来,对22名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了绩效扣分处理,清退回原单位2人,共受理处理群众投诉3起。

(七)公共资源交易得到新规范。一是把好进场关。政府采购、保山中心城市规范区范围外的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处置、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罚没物品拍卖等五大类公共资源交易事项已实现统一进场、集中交易。保山中心城市规范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招拍挂、矿权交易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已全部进入市级以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做到交易项目应进必进。二是把好程序关。完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操作规程,公开各种交易流程,方便采购人查询;制定了乡镇(街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考操作程序,基本做到了程序明确、有章可循。三是把好纪律关。严肃开评标纪律,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全程参与开标评标,严把交易程序关和纪律关,对违反交易程序和操作规程的交易项目,一律不予认可并移交行业主管部门查处。四是把好公开关。严把信息发布审核关,严防排斥性内容,严格按规定渠道发布交易信息,交易活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2017年7月,与省、市同步建成电子招投标系统并试运行,实现了上线项目自进场开始全流程网上运行,到11月底,共开展电子招投标91宗,运行正常。五是把好服务关。积极参加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黑名单”和不良记录制度。今年以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组织政府集中采购235宗,节约资金380.19万元,资金节约率2.83%;参与组织土地招拍挂28宗,实现增值3453.43万元;处置国有资产2宗,实现增值138.1万元,增值率10.47%;罚没物资处置3宗,增值0.84万元,增值率4.67%。市区共同组织工程建设项目135宗,节约1410.26万元,资金节约率1.22%。

2017年,我局政务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乡村服务平台点多面广,除2016年、2017年改造提升的基层服务平台外,其余基层服务平台依旧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设备简陋、标示标牌不规范、信息化设备不健全等问题。二是监督管理有待健全。许多单位派驻窗口工作人员为公益性岗位或临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加之派驻窗口工作人员工资、提拔晋升均在原单位,导致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困难,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窗口工作人员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中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达不到业主要求,中介机构库部分事项存在中介机构不足情况。四是公共资源交易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低。评标专家难以满足需求,个别类别专家数量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评标质量。

二、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局工作目标为:一是加强平台建设。继续拓展区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圆满完成2018年乡村服务平台改造提升工作,打造2个乡村政务服务平台示范点,“园中园”政务服务中心审批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持续提质增效。进驻授权落实到位,一次办结服务全面推行,一般审批服务事项效率提高50%以上,投资项目集中审批事项效率提高60%以上,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抓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打通信息孤岛,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四是进一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规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服务系统,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阳光交易。具体工作计划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夯实服务平台,筑牢服务阵地。把平台建设作为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基础保障抓实抓好。继续完善区级服务平台建设,使窗口分布更加科学合理,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完备,实体中介超市、公共服务超市竞争充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监管到位。选取2个乡村服务平台进行示范打造,实行典型引领,形成集党务、政务、商务、公共服务、社会帮扶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服务平台。对建设面积小、功能不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的乡村服务平台进行改造提升,确保达到省、市规范化建设标准。强化“园中园”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使其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中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强化进驻授权,确保便民高效。坚持应进必进、进必授权,确保面向群众、条件具备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乡、村各级服务平台集中受理办理。明确窗口审批服务事项具体办理权限,确保窗口有人办事、有事可办、有权办事,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强化审批提速,一般审批服务事项受理后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按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做出办结承诺,属于上级审批事项1个工作日内转报上级机关办理,能快则快。把方便群众、提高效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行首问首办、一次告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全面推行一次办结服务,最大限度让办事群众“只跑一次”,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三)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严格执行项目代码制,确保投资项目100%实现系统运行、集中审批。完善并联审批“一项目一方案”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现场联合踏勘、咨询联合开展、材料联合审查、事项联合审批,着力优化并联审批机制,确保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提速60%以上。强化中介超市管理服务,建立中介服务信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社会公示制度,实现宽进严管、惩戒淘汰,着力解决中介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耗时长等突出问题,推动审批服务与中介服务“双提速、双推进”。

(四)完善网络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动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编码管理,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推行身份识别智能化,实现“一号申请”。以公民身份号码、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推动有关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实现公民和法人办事“一号申请”。推行服务设置项目化,实现“一窗受理”。整合构建实体政务大厅,配齐配全信息化设施设备,设置企业服务、投资审批、社会事务、中介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公民和法人办事主题服务区,实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推行内部流转系统化,实现“一网通办”。依托全省统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增强部门业务协同、数据交换、效能监督等功能,加强对接,实现按需共享数据,做到“单点登录、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网通办”,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能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也能办成事。

(五)抓实电子招标,确保阳光交易。抓实用好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按照公共资源交易建设标准化要求不断完善硬件软件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阳光交易。明确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和方式,着力构建权责明确、相互制约、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建立举报投诉联动处理、交易失信联动惩戒、违法行为综合执法机制。推进中介代理机构在代理项目招标期间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集中服务,着力规范中介代理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体系,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推进专家库扩容提质,统筹推进信息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交易服务水平。

隆阳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根据《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区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材料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17年工作情况

2017年我局工作目标为:一是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高标准完成区级服务平台搬迁工作,圆满完成2017年乡村服务平台改造提升工作。二是服务功能得到新拓展。实体中介超市、公共服务超市建成运行,网上大厅运行趋好,“政务通”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三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进驻授权落实到位,一般审批服务事项效率提高50%以上,投资项目集中审批事项效率提高60%以上,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隆阳园中园投资项目集中审批中心建成运行。四是公共资源阳光交易。交易项目应进必进,与省、市同步建成电子招投标系统,交易活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局开展的工作和成效主要为以下7个方面:

(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前窗后办”一体化建设模式,坚持硬件设施与服务功能相配套,2017年2月,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市级同步从保山数码港搬迁至永昌传媒中心。搬迁后,区级服务平台场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原有进驻单位的基础上,新增设了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区国税办税大厅,与市级新建实体中介超市、公共服务超市,目前,实体中介超市已入驻8家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工程咨询、工程造价、环评、规划编制、土地评估、房产评估等中介服务。公共服务超市进驻企业12家,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线电视收费、外文翻译、工商代理、职业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区级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服务效益日益凸显,初步形成了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中介服务、公共服务“四位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格局。2017年4月,隆阳区“园中园”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发改、林业、水务等涉及投资项目集中审批的7个区直部门首批进驻,主要为入园企业以及其他四个县(市)园中园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制定并报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阳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发〔2017〕37号),从名称标识、服务面积、服务布局、服务设施、服务要求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要求,力促政务服务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完成了青华街道红花社区、打渔社区和永昌街道红庙社区三个村级为民服务平台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启动了2个乡镇(街道)、59个村(社区)为民服务平台的改造提升,预计12月中旬进行验收,确保改造提升后的乡村服务平台功能完备、设施配套、满足需要。

(二)应进必进取得新进展。“应进必进、进必授权”得到较好落实,2017年3月份,经区政府批准的365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民政婚姻登记分中心、运政管理分中心共进驻事项17项。根据进驻事项动态管理调整要求,8月份我局再次对全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梳理,共新增审批服务事项60项,减少审批服务事项17项。调整后区级服务平台共进驻审批服务事项425项,其中,即办件113项,占全部进驻事项的27%。全面实行窗口首席代表制,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A角工作人员85人,进驻区直单位29个,完成了窗口书面授权,确保了窗口有人办事、有事可办、有权办事。明确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进驻审批服务事项105项,64项审批服务事项纳入村级为民服务站进行办理,与村(居)民小组联动提供代办服务。乡村服务平台全面实行轮流值班制,共进驻窗口工作人员271人。持续推行领导进中心带班值班制,做到领导审批到一线,服务群众零距离,减少单位内部审批层级和耗时。

(三)服务效能实现新提升。严格按照“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告知”的运行机制运转,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着力推动审批服务提速增效。要求一般性审批服务事项原则上按即办件当场办结,重点事项按承诺件办理,需现场踏勘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踏勘,除依法听证公示等法定时限外,承诺办结时限一律在法定时限基础上缩减50%以上,强化电子督查,严禁超时办结。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政务(为民)服务平台累计接待办事群众57.5人万人次,受理办理审批服务事项60.3件万件,审批服务提速50%以上,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结合“放管服”工作,把便民利企、优质高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做优窗口服务工作,推出便民利民举措。全面启动了为民办事“一次办结”试点工作。在申请人手续完备、材料齐全,且内容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即办件实行即来即办,承诺件可以由申请人自愿选址窗口取件或物流快递,快递费用由我局统一出资,有效避免了申请人“再次跑”。首批纳入“一次办结”服务的区直部门共17个,涉及审批服务事项共98项,1至10月,已受理办理“一次办结”事项218406项,其中即办件205347项,承诺件13059项。持之以恒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今年以来,区政务服务中心共开展预约服务10起、延时服务138起、免费代办服务1843起,乡村为民服务平台开展上门服务28572起、免费代办服务25235起、入村服务4073起、预约服务14980起、赶集日(固定日)集中服务10959起。结合放管服工作,区公安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分别推出叫号服务,不仅节省了办事群众排队咨询的时间,也为办事群众提供了更加规范、便捷的服务。区公安分局窗口实行无假日服务,方便了群众,特别是学生和上班族。

(四)投资项目审批取得新成效。项目代码制全面推行,项目审批实现“一项一码、一表流转、限时办结、信息共享、依责监管、电子监察 ”。做好投资审批事项动态调整,2017年进驻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13个区直部门,50项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事项纳入审批系统集中受理办理。按照审批提速60%以上的要求对投资项目集中审批服务事项的承诺办结时间进行了压缩,按审批制、备案制类别,分阶段优化再造并联审批流程,推出了投资项目主动代办制。2017年1-10月,全区投资项目集中审批服务窗口已办结事项321个,办结(上报)时限缩短3313天,审批平均提速76.53%,无超时办结件。网上中介超市运行正常,入驻全省中介超市的全国各地2154个中介机构均可参加隆阳区投资审批中介服务的公开竞选。严把事项选取关、公告审查关、选取监督关,确保中介机构选取规范有序、监管到位。今年以来,全区网上中介超市共发布采购公告115个,公开选取结束113个,签约项目127个,履约结束99个(含上一年结转数),资金节约率40%以上。

(五)“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迈出新步伐。主动融入全省大数据建设,全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列入省、市试点县(区)之一。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全区网上服务大厅实现省、市、区、试点街道、试点社区互联互通,并于2017年1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全区21个乡镇(街道)、35个区直部门、4个驻隆单位的8085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进驻网上服务大厅,二级以上办理深度事项达3345项,占全部录入事项的42%,达到省级要求。按照省、市事项录入要求对所有事项进行规范性核查,确保了事项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网上服务大厅初步具备咨询、预约、接件、受理、办理、监督、投诉等功能,办理结果除现场取件外,还可以通过物流快递获得,初步构建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11月底,网上服务大厅已上传信息47条,办理审批服务事项303项。

(六)监督管理得到新加强。牵头开展了新一轮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事难办、效率低专项整治工作,从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弱、服务不够便民、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效率不高、服务纪律不严等6个方面督促乡镇(街道)及相关区直单位进行了整改。大力推进服务公开,制作服务指南、单项办事须知,通过服务窗口摆放、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公开、系统自动查询等方式,做到了服务项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等应公开内容尽公开。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评”活动,按月开展优质服务之星、党员示范窗口、流动红旗标兵评选,有效激发窗口活力,推动窗口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强化大厅督查巡查,实行领导带队值班,采取不定期方式对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工作作风进行巡查督查,设立监督投诉窗口,公开监督投诉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违纪问责。2017年以来,对22名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了绩效扣分处理,清退回原单位2人,共受理处理群众投诉3起。

(七)公共资源交易得到新规范。一是把好进场关。政府采购、保山中心城市规范区范围外的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处置、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罚没物品拍卖等五大类公共资源交易事项已实现统一进场、集中交易。保山中心城市规范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招拍挂、矿权交易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已全部进入市级以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做到交易项目应进必进。二是把好程序关。完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操作规程,公开各种交易流程,方便采购人查询;制定了乡镇(街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考操作程序,基本做到了程序明确、有章可循。三是把好纪律关。严肃开评标纪律,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全程参与开标评标,严把交易程序关和纪律关,对违反交易程序和操作规程的交易项目,一律不予认可并移交行业主管部门查处。四是把好公开关。严把信息发布审核关,严防排斥性内容,严格按规定渠道发布交易信息,交易活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2017年7月,与省、市同步建成电子招投标系统并试运行,实现了上线项目自进场开始全流程网上运行,到11月底,共开展电子招投标91宗,运行正常。五是把好服务关。积极参加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黑名单”和不良记录制度。今年以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组织政府集中采购235宗,节约资金380.19万元,资金节约率2.83%;参与组织土地招拍挂28宗,实现增值3453.43万元;处置国有资产2宗,实现增值138.1万元,增值率10.47%;罚没物资处置3宗,增值0.84万元,增值率4.67%。市区共同组织工程建设项目135宗,节约1410.26万元,资金节约率1.22%。

2017年,我局政务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乡村服务平台点多面广,除2016年、2017年改造提升的基层服务平台外,其余基层服务平台依旧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设备简陋、标示标牌不规范、信息化设备不健全等问题。二是监督管理有待健全。许多单位派驻窗口工作人员为公益性岗位或临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加之派驻窗口工作人员工资、提拔晋升均在原单位,导致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困难,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窗口工作人员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中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中介机构服务质量达不到业主要求,中介机构库部分事项存在中介机构不足情况。四是公共资源交易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低。评标专家难以满足需求,个别类别专家数量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评标质量。

二、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局工作目标为:一是加强平台建设。继续拓展区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圆满完成2018年乡村服务平台改造提升工作,打造2个乡村政务服务平台示范点,“园中园”政务服务中心审批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持续提质增效。进驻授权落实到位,一次办结服务全面推行,一般审批服务事项效率提高50%以上,投资项目集中审批事项效率提高60%以上,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抓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打通信息孤岛,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初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四是进一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规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服务系统,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阳光交易。具体工作计划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夯实服务平台,筑牢服务阵地。把平台建设作为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基础保障抓实抓好。继续完善区级服务平台建设,使窗口分布更加科学合理,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完备,实体中介超市、公共服务超市竞争充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监管到位。选取2个乡村服务平台进行示范打造,实行典型引领,形成集党务、政务、商务、公共服务、社会帮扶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服务平台。对建设面积小、功能不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的乡村服务平台进行改造提升,确保达到省、市规范化建设标准。强化“园中园”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使其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中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强化进驻授权,确保便民高效。坚持应进必进、进必授权,确保面向群众、条件具备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区、乡、村各级服务平台集中受理办理。明确窗口审批服务事项具体办理权限,确保窗口有人办事、有事可办、有权办事,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强化审批提速,一般审批服务事项受理后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按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做出办结承诺,属于上级审批事项1个工作日内转报上级机关办理,能快则快。把方便群众、提高效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行首问首办、一次告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全面推行一次办结服务,最大限度让办事群众“只跑一次”,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三)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严格执行项目代码制,确保投资项目100%实现系统运行、集中审批。完善并联审批“一项目一方案”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现场联合踏勘、咨询联合开展、材料联合审查、事项联合审批,着力优化并联审批机制,确保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提速60%以上。强化中介超市管理服务,建立中介服务信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社会公示制度,实现宽进严管、惩戒淘汰,着力解决中介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耗时长等突出问题,推动审批服务与中介服务“双提速、双推进”。

(四)完善网络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动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编码管理,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为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推行身份识别智能化,实现“一号申请”。以公民身份号码、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推动有关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实现公民和法人办事“一号申请”。推行服务设置项目化,实现“一窗受理”。整合构建实体政务大厅,配齐配全信息化设施设备,设置企业服务、投资审批、社会事务、中介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公民和法人办事主题服务区,实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推行内部流转系统化,实现“一网通办”。依托全省统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增强部门业务协同、数据交换、效能监督等功能,加强对接,实现按需共享数据,做到“单点登录、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网通办”,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能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也能办成事。

(五)抓实电子招标,确保阳光交易。抓实用好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按照公共资源交易建设标准化要求不断完善硬件软件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阳光交易。明确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管理机构的监管职责和方式,着力构建权责明确、相互制约、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建立举报投诉联动处理、交易失信联动惩戒、违法行为综合执法机制。推进中介代理机构在代理项目招标期间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集中服务,着力规范中介代理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体系,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推进专家库扩容提质,统筹推进信息化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交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