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蜀黍的“高能”手机
- 索引号
- 01525689-3 -16_A/2016-1229041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公安分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6-04-26
走进保山市隆阳区泰龙社区,社区民警杨宗儒手里的移动社区警务终端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一个小小的手机,里面却容纳了多个APP,只要打开APP系统输入账号和密码就可开始工作,现场采录房屋、场所的GPS标准地址及实有房屋、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完成后对信息进行保存并上传,数据即可自动通过互联网边界交换进入公安网各数据库,信息前端采集工作就算完成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不仅提升了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的能力和水平,还为民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便利。对此,社区民警杨宗儒深有体会。他说,过去,所有人、事、物、地、组织等信息都需要社区民警采集维护,采集完成后民警要回到办公室公安网电脑上操作,并通过9个系统采集录入139类数据,不仅来回奔波,还做了大量的重复劳动。特别是由于区域差异性,社区警务工作无法量化,监管考评不合理,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而现在,信息采集更新更多是依托社会力量分类开展,社区民警主要进行查缺补漏、审核把关和督促指导,为民警工作减了负,民警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警务工作,利用移动警务终端这个入口,录入信息关键字段,系统后台就能实现自动关联整合、碰撞分析,并及时向社区民警反馈比对结果,同步实现信息采、录、管、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标准地址库建设和GPS绑定,民警只能沉下社区,现场开展工作,实现了对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时监督、科学量化和自动考核,民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提升了工作效能。
据了解,移动社区警务APP的推出凝聚了市区两级公安机关大量心血。隆阳公安分局针对在采集信息发现的问题,经层层汇报引起市局和省厅高度重视,省厅科信处、治安总队成立课题组研究攻关,颠覆性改造警综平台社区警务子系统,将隆阳确定为全省基础信息移动采集系统运用试点,组成调研团队,无数次深入分局,针对社区民警提出的意见建议反复修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对全省警综平台社区警务系统改版升级进行反复修改,最终,研发推出了移动社区警务APP。
社区民警介绍,移动社区警务信息采集采用“1+1+X”新模式。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在省厅科信办、治安总队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引入“互联网+基础信息化”理念,以强化基础信息采集为突破口,改版升级社区警务系统,研发移动社区警务APP,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1+1+X”(即:移动社区警务系统+智能核查终端+社会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信息采集新模式,实现“前端采集、后台关联,一次采集、全网共享”。
移动社区警务系统启用以来,大量准确、鲜活的数据不断汇入公安信息数据库中,“数据大采集、资源大共享、全警大应用”工作格局形成,信息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成效初现。目前,通过移动社区警务系统,共采集“一标双实”信息27.4万条;通过智能警务核查终端共采集上传信息3700余条,发挥作用200余条;通过社会信息采集模块,共采集社会信息41.9万条,特别是客运旅客实名制购票系统,运行以来共协助查获吸毒人员63人。2月25日,金鸡派出所在开展社区移动警务信息采集工作中,根据村民提供的一条线索,成功找回一被盗车辆,为群众挽回了损失;4月7日许,经过前期大量的侦查工作,并结合信息采集相关数据,民警一举将涉嫌实施抢劫的违法犯罪嫌疑人钱某某、李某某、杜某某抓获归案;4月12日,根据在信息采集中获取的关键线索,巡特警大队在某小巷内成功抓获今年1月在人民医院食堂内盗窃手机的违法犯罪嫌疑人;4月14日、15日,板桥派出所在信息采集中成功摸排出3个吸毒窝点,并联合巡特警大队一举将其捣毁,收戒吸毒人员29名。
一部手机、几个APP,将长期以来零散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块整合为了一个整体,进一步夯实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分局通过实地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将信息采集与实有人口管理、纠纷调处、治安防范、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适时掌握辖区治安动态,提高街面见警率,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社区警务实现了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变,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
今年以来,民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现场调处矛盾纠纷374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9条,日均刑事发案控制在5起左右,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瓦房派出所在社区警务信息采集过程中,通过向群众宣传非法持有枪支的危害及违法行为,收到群众主动上缴的枪支共计16支,其中射钉枪7支,火药枪3支,射钉弹140余颗;4月16日,瓦窑派出所民警在村民家中采集信息时,查获非法种植罂粟440株,及私藏枪支一支、钢珠155颗,用白色塑料薄膜袋包裹着的疑似火药物品(约320克)一包,疑似导火索两段(约237厘米)。截至目前,分局通过入户采集信息,共查处非法种植罂粟案6起,铲除非法种植罂粟1387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