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方案
- 索引号
- 01525697-3-/2021-061100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林业和草原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21-06-11
隆阳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方案
根据中央、省、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切实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有效防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播和蔓延,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的
及时、规范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
二、适用范围
指导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开展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野生动物管控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切实加强野生动物管控,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一是暂停审批野生动物猎捕、人工繁育、出售、购买、利用、运输的行政许可申请。二是全面禁止人工繁育场所野生动物转运、出售,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三是对全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封控。封控措施为:建立台账,签订防控承诺书;加强管理,防止动物逃逸;禁止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流出场外;除相关工作人员外,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入场;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消毒处理,未经处理严禁流出场外;对正常死亡的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运输、加工和食用;每天定期对生活区和生产区消毒(含出入车辆)。四是暂停野生动物展演、放归活动。
(二)加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1.加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
一是加强辖区内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监测管理,确定监管专员;二是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人员健康状况汇报制度;三是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日报告制度,及时全面掌握各项防控工作的进展情况;四是加强场内消毒,增加动物观察频次,做好健康状况观察记录;五是对生病或健康状况不佳的野生动物做好诊治与病情分析,并详细记录;六是野生动物异常死亡要及时上报,并做好现场维护,必要时按照规定协同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样送检和后续处置工作。采样时,参照《云南野生动物病毒样品采集与保存操作规范》(附件)进行操作。
安全防护中注意:一是工作人员尽量固定工作岗位,不换岗、不串岗;二是尽量不到人员密集场所,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三是保持工作区域环境清洁,通风;四是必须佩戴口罩,穿工作服;五是保持与动物的安全距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六是工作前后必须洗手和消毒。七是工作人员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立即隔离医学观察,防止将疾病传染给动物。
2.加强野外疫源疫病监测力度
一是组织管理。加强对辖区监测点的管理。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各监测点每天进行野外监测巡护,采集监测信息和上报信息。每天定时登录系统查看监测点的信息报送情况,督促各监测点完成日报工作,确保监测点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信息报送率达100%。
二是野外监测巡护。各监测点按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加大对监测区域范围内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的巡护密度,增设巡护路线或观测点,增加巡护频次,重点关注蝙蝠类、鼠类、兔类、鸟类集中分布区。巡护过程中重点观察野生动物行为和种群动态。如发现行为异常、形态异常、活动异常、种群数量异常波动及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及时上报并按照《云南省林业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三是监测信息报告。疫情防控期间,各监测点要严格执行日报告制度,确保每日上报监测信息。上报信息内容须包含巡查轨迹或照片。发现异常后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要求以快报形式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上报。
四是安全防护。监测人员进入动物密集分布区域进行监测巡护,须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手套等。有条件的,穿戴防护服。结束巡护后进行消毒处理。
(三)积极开展溯源排查
以目前疑似疫源物种、潜在疫源物种为排查对象,进行溯源排查,若查出有销往湖北的野生动物,或非正常死亡的野生动物,及时报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若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采样检测,请积极配合和协助采样,并参照《云南野生动物病毒样品采集与保存操作规范》(附件)采样、送检。
四、保障措施
(一)提升应急处置和防护能力
及时完善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并对应急人员、应急物资储备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人员、物资储备等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应急处置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及时配备或更新个人防护装备,尽力为各级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管理
一旦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情况要及时按程序逐级上报,不得瞒报、漏报、迟报。有关异常情况未确诊前,要依法做好保密工作,并保护好现扬,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责任。
(三)成立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专家组
根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需要,成立监测防控专家组,对我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野生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趋势分析等活动,评估疫情风险、提出预警信息和防控措施意见,指导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范工作。
附件:云南野生动物病毒样品采集与保存操作规范
隆阳区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1月10日
附件
云南野生动物病毒样品采集
与保存操作规范
怀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野生动物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卫生防疫部门,由其组织开展取样。特殊情况下,需要自己采样的,参照以下操作规范。
一、样品采集
(一)采集原则
1.采集最适样本:根据监测疫病的病理特征采集合适的样本。如果无法分析判断时,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采集样本,或者全面采集样本。
2.适时采集:采集的时间应在疾病流行早期,典型病例的急性期,此时病毒检出率高。动物死后要立即取材,冬天不超过24小时,夏天最迟不能超过4-6小时。
3.无菌操作:采集样本所用的器械及容器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样本采取全过程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4.做好自我防护: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必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佩戴口罩、防护镜;选择合适场地,做好严格防范措施,解剖后进行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二)采集方法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样本的采集种类,根据监测疫病的种类可采集咽、肛拭子、血液、组织或脏器、口喙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肠内容物、粪便等。
1. 拭子样品
拭子样品主要用于病毒培养或对特定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采样用拭子应选用人造纤维或涤纶质地的头,不应选用棉质木杆棉签,棉花或木杆可能会抑制病毒生长或影响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对不同体型的动物,应选择不同大小的拭子采集样品,避免对其造成伤害。
样品采集步骤如下:
(1)选择适合野生动物体型的拭子大小,将包装从尾端打开,小心不要接触拭子头部;
(2)取出拭子,将整个头部深入待采集部位,轻柔旋转2-4圈,直至拭子完全浸润。采集咽拭子时,深入口腔后部,在两块软骨结构间的随呼吸开闭的位置,轻柔旋转2-4次,取咽喉分泌液;采集肛拭子时,深入肛门或泄殖腔轻柔旋转2-4圈,沾取粪便或排泄物,甩掉过大的粪便(>0.5cm)。动物体型过小,气管开口直径狭窄,难以准确采集气管拭子,可采集口咽拭子代替,在口腔舌后部上下颚间旋转沾取分泌物。
(3)打开拭子采集管,将拭子头部置于运输保存液中距底部约3/4的位置;
(4)剪断或折断拭子,使整个头部和一部分杆留在拭子采集管中,盖严盖子;
(5)剪子用75%乙醇擦拭消毒;
(6)用记号笔在样品采集管上标注如样品编号和样品类型等信息,编号应与样品登记表中一致,以便查询;
(7)在样品登记表中记录样品管编号、样品编号、采集日期、物种、样品类型、年龄、性别、位置(GPS位置)、环号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图 1 采样步骤(图片来自于FAO野生鸟类禽流感采样手册)
2. 血液样品
血液可通过哺乳动物右侧颈静脉、股静脉,鸟类右侧颈静脉、翅下静脉或跖部内静脉采集,根据动物体型大小与所需血液的量选择22g、23g、25g或27g静脉注射针,或12mL、10mL、6mL、3mL或1mL的注射器。通常每100g体重采取0.3-0.6cc的血液不会对其健康产生影响。采血后,在采血部位覆盖纱布并指压30-60s至不流血。
根据用途不同,采血后立即将血液转移至血清分离管或血浆分离管中。血浆样品应立即冷藏保存等待离心,血清样品应放置于环境温度中等待凝血后冷藏保存直至离心。离心后,血浆或血清样品应用无菌吸头转移至冻存管,或小心倒入冻存管,冷冻保存。
3. 组织
对诱捕或病死野生动物采取组织样本,所采组织样本尽可能取自具有典型性病变的部位(如肝、脾、肾、直肠等)并放于样本袋或平皿中。
心、肝、脾、肾、肺、淋巴结等实质器官的采集:先采集小的实质脏器如脾、肾、淋巴结,小的实质器官可以完整地采取,置于自封袋中。大的实质器官如心、肝、肺等,在有病变的部位各采取2~3cm3的小方块,分别置于灭菌的试管或平皿中,要采集病变和健康组织交界处。用于病毒分离样品的采集必须采用无菌技术采集,可用一套已消毒的器械切取所需脏器组织块,并用
火焰消毒剪镊等取样,注意防止组织间相互污染。
二、样品编号与信息记录
(一)样品编号
为了规范样品采集程序,防止样品管理的混乱,要求对样品进行统一编号,即每个样品都应拥有一个唯一的编号。监测人员在送检样品的同时,须提供样品编号。编号采用数字和字母形式进行编号;采用层次编码法,由5层15位代码组成。第一层用三位字母表示地点,以采样地点标准名称为准,超过3个字的,取前三个字的首字母;第二层用六位数字表示时间(年月日);第三层用一位字母表示动物种类,第四层用1-2位字母表示物种名称,第五层用1个字母表示样品种类,第六层用四位数字表示样品序号。
样品编号的写法:地点(拼音首字母)+时间(年+月+日)+动物种类(哺乳类M;鸟类B;爬行类R;两栖类A)+物种名称+样品种类(粪便样品F;血清S;咽拭子Y;肛拭子G;组织器官O/脑B,肺脏L,肠道C,肝脏V,心脏H,脾脏P,肾脏K,胃W,胰腺T,气管Q,泄殖腔X,卵巢O)+样品序号(四位数)
例如:
普洱市 2020年1月30日竹鼠(哺乳类)咽拭子样品,编号:PES200130M/ZSY0001。
德宏州 2020年2月6日野鼠(哺乳类)肺脏样品,编号:
DHZ200206M/YSL0001
版纳州 2020年2月10日孔雀(鸟类)血清样品,编号:BNZ200210B/KQS0001
(二)样品信息记录
样品管外标记清楚样品编号、采样时间与地点,使用铅笔或永久记号笔标记,避免潮湿或低温保存造成记号标记不清。
样品采集时需要在样品记录表上记录样品编号、样品管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名称、经纬度)、动物种类、性别、年龄、环志编号、样品种类(如血液、咽拭子、肠道等)等信息。
三、样品运输与保存
采样棉拭子等样品用RNA保存液保存。所有样本采集后置于病毒运输保存液中低温保存。样品的运输按高级别生物安全样品运输标准执行,运输容器应该严格密封和保温,防止渗漏。样品应立即运送至实验室立即处理检测或于-70℃长期保存,在4℃最多放置24h。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样品从采集至检测,冻融不超过3次),避免保存于-20℃,因为冠状病毒在-20℃不稳定。
四、其他注意事项
(一)样品低温保存
若能在24h内送到检测实验室,可只用冰袋冷藏运输。如果超过24h,要先将样品暂存于-70℃,然后尽快低温运输至检测实验室,立即开展检测或置于-70℃长期保存。
(二) 防止样品交叉污染
样品间交叉污染会影响检测结果真实准确。避免样品对环境及操作人员污染,防止危害环境安全及操作人员健康。
(三)做好人员防护
采样之前应了解采样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可能造成的意外采取预防措施。对采样环境中具有危险性的野生动物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密切接触感染野生动物的人员,应注意洗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