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促改革 共创丧葬新风俗

索引号
01525766-9-17_B/2016-1231006
发文机构
隆阳区辛街乡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其他
文      号
浏览量
日期
2016-11-18

创新思路促改革  共创丧葬新风俗

隆阳区辛街乡上下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全乡殡葬改革工作

 

——以政策为导向,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各项工作

加强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抓好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辛街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于2015528启动殡葬改革专项行动,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保山市深化殡葬改革的意见》、《隆阳区殡葬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改进群众工作法,攻坚克难,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促进了我乡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截止2016815日,全乡自殡葬改革行动启动以来共死亡327人,火化327人。在殡葬改革行动中辛街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项目支持,目前已建邹里骨灰寄存堂,杜家骨灰寄存堂,云顶山公墓。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怀下,在全乡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乡殡葬改革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坚定殡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辛街乡国土总面积115平方公,截止2015年末,全乡总人口56395人,受人多地少、入土为安、厚葬风光等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近年来,辛街乡境内320国道、云保线沿线布满了规模化、专业化坟石加工企业,辖区豪华生基墓、老坟翻新、丧葬大操大办攀比势头越演越烈,乱埋乱葬屡禁不止,因祖坟地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新修建的骨灰寄存堂利用率低,群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为革除殡葬陋习,减轻农民负担,争创隆阳区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排头兵,辛街乡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一是上下联动,把殡葬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抓到底。由一名区级领导及5个区直部门挂钩指导辛街乡殡葬改革工作,并建立了全区殡葬改革微信群,遇到问题随问随答,把全乡15个村分为3个片,分别由书记、乡长、人大主席任组长,15个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一个村,具体负责殡葬改革工作,制定了全乡殡葬改革四级预案,遇到问题挂村、挂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集中区、乡、村、组力量共同解决。二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一把尺子量到底。根据市、区动员会议精神,结合乡情实际,提出殡葬改革“四个没有商量余地”的措施。1.辖区居民死亡遗体一律100%火化;2.在辖区内安葬的居民一律不得新修生基墓、不得对老坟进行翻新支砌,财政供养人员修建的生基墓及20131111以后所有居民修建的生基墓一律不得安葬;3.不得将骨灰二次装进棺木下葬;4.不得在除骨灰堂、公墓以外的任何地方安葬。三是实行行业联动,取缔坟石、棺木加工企业。在全面调查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对辖区内的81户坟石加工企业、棺木加工户进行了全面搬迁、关停、取缔,搬迁入工业园区15户,关停取缔66户,从源头上截断了丧葬过程中大操大办、恶意攀比修建豪华坟墓的现象,每年为群众节约殡葬资金支出800余万元。四是建档立卡,拆除生基坟。根据市、区统一要求,财政供养人员生基坟、20131111日后修建的所有公民生基坟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并分类建档立卡,在广泛深入宣传的基础上,有序拆除,辛街乡共涉及需要拆除生基坟86冢,目前已拆除79冢,还在做工作需要拆除的7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坚决做到殡葬改革政策没有例外。

 ——政策引导,服务群众,扎实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殡葬改革是对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安葬习俗的变革,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政策引导,立足服务群众,扎实推进殡葬改革。一是修建骨灰堂及公墓,让死者安有其所。2012年投资520万元建成了邹里骨灰寄存堂,2014年投资310万元动工新建了杜家骨灰寄存堂,并向群众开放使用;20159月积极争取开工兴建云顶山公益性公墓,现已投入使用。同时,逐步引导群众把公路沿线、基本农田的坟墓有序的搬迁入公墓,彻底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土地现象。二是力争殡葬改革条例、政策宣传解答100%入户,不留死角。在市、区召开殡葬改革动员会后,我乡第一时间组织乡、村、组干部对国务院、省、市、区殡葬改革条例进行了集中学习,让所有乡、村、组干部都当好殡葬改革条例的“翻译官”,并摘录殡葬改革相关条款、文件内容形成了宣传资料,结合区级下发的殡葬改革政策解答,通过领导干部包村入户发放宣传单面对面宣传解答。利用广播、“6995信息平台、党建网络平台、党组织书记微信群、老干部座谈会、户长会、街天宣传展板等各种形式,力争让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知晓率达100%,同时组织乡村干部、殡葬协管员到孝感泉公墓观摩学习,最终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宣讲、人人参与的殡葬改革工作格局,为殡葬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三是落实殡葬改革惠民政策,服务群众零距离,对区级出台的殡葬改革政策落实到位,1.遗体接、送由区殡仪馆24小时免费接送。2.火化补助每人1000元即时到位。3.进公墓或永久性骨灰寄存堂补助2000元。4.低保户、优抚对象、三无人员补助2500元。4.农村老党员死亡家属补助500元。5.60岁以上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居民死亡补助600元。6.死亡人员由殡仪馆免费提供价值280元的骨灰盒1个。同时辛街乡结合实际,还提出了进入骨灰堂安葬免收管理费,进入公益性公墓安葬的,单墓穴位3518/冢,双墓穴位3798/冢。所有这些惠民政策,都由殡葬协管员或挂村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帮助家属领取落实到位,没有一户拖欠,也没有一户群众因为乡、村干部服务不到位发生上访或投诉现象。

——辛街乡殡葬改革获得的经验启示 

一是深入宣传是基础。辛街乡在推行殡葬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对面,脚跟脚”群众工作法把宣传动员工作放在第一位。通过乡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讲解政策使殡葬改革政策,真正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殡葬改革、生基墓拆除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割除千年陋习、树立文明新风、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二是上级支持关怀是动力。自殡葬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在遇到极少数群众不理解强行将棺木抬上山或出现纠纷时,上级挂钩部门第一时间由主要领导带队亲临现场帮助协调解决。在公募及骨灰堂建设过程中上级部门还积极帮助协调从而使公募及骨灰堂建设顺利推进,也为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是坚持原则是关键。自辛街乡开展殡葬改革工作以来,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任何人没有例外。在殡葬改革的初期过程中虽然遇到较大阻力,也有山区群众要求在山区安葬死者时与坝区区别对待,但乡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没有“开口子”,在坚持这一原则的条件下,最终使群众慢慢的养成了自觉意识。

四是转变思路是核心。在殡葬改革过程中辛街乡坚持并推行“面对面、脚跟脚”工作法,改变过去“传单满天飞、通知天天发”的旧时宣传模式,通过干部入户恳谈并针对性的发放宣传资料,就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础上把政策充分的宣传落实到位。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辛街乡坚持领导班子冲在第一线,在纠纷调处及部分村民强行将死者抬上山时乡领导班子站墓坑、抬棺木以实际行动做表率,极大地坚定了乡村组干部的决心与信心,也让群众看到辛街乡推行殡葬改革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