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历史名人(隆阳部分)选列六
- 索引号
- 01525685-0-12_Z/2016-0213003
- 发文机构
- 隆阳区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其他
- 文 号
- 浏览量
- 日期
- 2014-11-10
马注(1640-1711),隆阳人,回族,元朝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15世孙。少年时代,备尝孤苦却读书不辍。南明永历十一(公元 1657)年被荐为内阁中书,后改任锦衣侍御。一年后南明王朝破亡,他隐居教读,撰著《樗樵集》一书以言志。康熙八年离滇入京,受王府聘请教书,并致力于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和波斯文。康熙二十三年南下游学,足迹遍及13省,二十八年再到武定设帐讲学,此时他已成为一位精通儒学、佛学,特别是伊斯兰教义,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家。归里复精思造论,向弟子讲授《心理学》;译著《清真指南》8卷、《续编》2卷,出版后广泛传播。方国瑜主编《保山县志稿》说:“回教自唐传入中国,元代而盛,至明季始有学人译述经论、讲明义理。教门之学,亦至是而多歧。”“注一生以著述为事,息邪说,明正道,有功于教,亦有功于世道,注以此自任也”。康熙四十九年,武定有名叫沙金的人,假清真之名,以左道惑众,马注请求官府严行查禁,制定十条款项作为教门勤戒,即“端学习,择教领,敦礼让,助婚丧,请常往,待远客,厚师礼,慎蒙童,洁饮食,重丧礼”,颁告三迤,弘扬正道,影响巨大。
27、“满门才俊”—袁文揆
袁文揆(1749-1815)及其兄弟五人(文典、文康、文佑、文思),隆阳人,都是名闻遐迩的清代名士,“一门鼎盛”。其中尤以袁文揆、袁文典最负盛名。大哥袁文典于乾隆二十一年中举后,回乡孝敬父母,扶持诸兄弟读书立业,受聘在施甸乡间教书,并潜心研习经史诸子百家之书,著书立说。傅恒征缅之后被选任广西州(今云南泸西)学正。乾隆五十六年后,居家教授生徒,老而不倦。91岁高龄时,还被邀请到省城昆明参加隆重的鹿鸣宴会。著有《陶村文集》、《陶村诗抄》等,深受社会赞誉。五弟袁文揆,乾隆四十二年乡试第一,到北京参与《四库全书》的缮写誊抄7年,完成16.8万余册。后任县丞,在皋兰(今兰州市北部)分防定羌驿,勤政爱民,秉公办事,受到人民爱戴,上司倚重。次年河州夏旱,他参加赈济事务,无浮冒渗漏,灾民十分感激。乾隆五十四年辞职返乡奉养母亲,被永昌知府陈孝升聘为府署书记。其诗文汪洋恣肆,多奇气。著有《对畲堂诗稿》11卷、《适畲堂文稿》若干卷。文揆客居昆明10年,觅购经史文籍近万卷,与袁文典整理,编著成《滇南诗略》、《滇南文略》各47卷。《诗略》收入了云南汉代至明清的名诗;《文略》包括历代奏疏、檄书、论议、考辨、说解、序记、碑铭、传志、题跋、骚赋体等类。被称为云南古代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两者均被收入《云南丛书》。
28、著名音乐家—张学文
张学文(1934-2001),隆阳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协理事,保山地区文联副主席。一生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创作,走遍了保山、德宏等州、市的山山水水,采录了二百多盘民族民间音乐及数百万字的文艺资料,收集、整理、创作了大批音乐作品,发表歌曲200多首。主编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保山民族民间音乐》一书,并为《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民族音乐概论》等著作的撰稿人之一。其代表作《富饶美丽的潞江坝》是歌唱家乡流传最广泛的优秀歌曲。该作品1972年发表于《战地新歌》和《人民日报》,后被灌制成唱片,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多年,并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材资料,用作电视片《引龙入怒》的主题歌,还传播到东南亚国家。